1899年,李蕙仙收到一封丈夫的信,竟然是丈夫对其他女人满满的爱慕之情。李蕙仙只回了一句话,就让丈夫断了心思。
李蕙仙是梁启超的妻子,自小出身名门,父亲是顺天府尹,堂哥李端棻任职礼部尚书。梁启超在参加科举考试时,以优异的成绩和表现赢得了主考官李端棻的青睐,于是将他介绍给自己堂妹李蕙仙。
梁启超家里虽是乡绅,但是门第远不及李蕙仙家里,能得到如此高门的青睐,实属难得。两人见面之后,就确定了亲事,就这样,李蕙仙嫁给了比自己小四岁的梁启超。
两人婚后日久生情,再加上李蕙仙有着不同于寻常女子的远见和学识,两人感情非常甜蜜,成婚一年后,梁启超带着李蕙仙离开京城,回到了广东老家。
南方北方的差异,语言的不通,都没有让李蕙仙退却,她也没有因为这些而生出大小姐脾气。更甚至,梁启超家里连个像样的新房都没有,两人居住的地方是一个书房改的。
尽管如此,李蕙仙也没有嫌弃或者有一丝丝娇气的表现,反而操持家务、照顾家人,事事亲力亲为。这让梁启超非常不可思议,但是也让梁启超内心更加敬重自己这个妻子。
由于家里贫穷,梁启超还要继续学业,所以李蕙仙拿出了自己的嫁妆,变卖成资金,供梁启超继续求学,而自己,则是在后方照顾好家庭,照顾好家人。
后来,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迫于形势到日本避难,为了不连累家里人,李蕙仙也带着一家老小到了澳门避难定居。在这期间,梁启超不止一次写信,将自己的父母托付给李蕙仙照顾,而李蕙仙也从来没有辜负过丈夫,把一家人照顾得十分妥帖。
梁启超在日本稳定后,原想接家人们到日本团聚,但中间出了一些状况,只能暂缓计划。在这期间,梁启超接触到一个小姑娘,热情活泼朝气蓬勃,并且还精通英文,在小姑娘直言不讳的追求下,梁启超也心动了。
此时,他跟妻子刚好处于“七年之痒”的尴尬境遇中,一边是对自己一心一意的妻子,另一边是让自己魂牵梦绕的小姑娘,梁启超纠结了。
他写信给妻子,信中细致地描述了自己对小姑娘的感情,最后还笑问妻子,自己该怎么办。
李蕙仙一看,就明白了,梁启超这是想把人娶回家啊!不管是纳妾还是离婚再娶,都不是她想要的。她冷静下来,给梁启超回了一封信。信中大意为:现在也不是一夫一妻的制度,真想纳妾,可以帮他禀告公公,但如果没想娶人家,就不要朝三暮四了。
梁启超一看,好家伙,自己哪里还能再提这事。
原来,李蕙仙的回信有三个含义,第一个是,梁启超自己提倡的一夫一妻制,到他这里却想纳妾,自己都说不过去。
第二,梁启超父亲是一个特别传统的人,知恩图报,而且身体不好,李蕙仙嫁过来之后,一直在用娘家接济婆家,梁启超这时候能做出纳妾或者再娶的事情,是过不了梁父这一关的,他自己也十分清楚。
第三,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却想朝三暮四,好意思吗?
梁启超自此也歇了心思。后来,时局稳定一些后,李蕙仙带着年幼的女儿去了日本,长期两地分居,梁启超看到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时,那颗寂寥不定的心也终于安定下来。
这之后的生活,梁启超再也没有提过纳妾的事情,直到李蕙仙因病去世,梁启超对妻子还是满满的思念。
李蕙仙这一生,能得到梁启超的惦念和尊重,与她自己的贤能、深明大义是分不开的。在处理感情问题时,李蕙仙以退为进的方式,更是让梁启超清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果然,婚姻的经营不止需要爱情,还需要智慧去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