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皇帝登基之后不久,都是要册立太子的。此举不仅能稳定朝堂,更能安稳民心。换句话说,太子的确立对于国本来说相当的重要。而太子作为储君,作为未来的皇帝,肯定是不同于其他的皇子,一言一行都受到国民的关注。除了皇帝之外,他就是国民的定心丸。他的一言一行会让国民们知道将来会迎来一个怎样的世道,若是太子贤能,那肯定是全国人民的福气。
而若是太子蠢笨无能,那么,自然会受到攻伐。胤礽是康熙的嫡长子,是皇后赫舍里氏所生。所以自小康熙就对胤礽报了很大的期望,刚满周岁就被康熙册立成为了皇太子。可见,康熙对胤礽十分的重视和喜爱,纵使日理万机,也从小就把他带在身边开始培养他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君主,满心欢喜地想要把江山交到他的手里。康熙甚至不像其他皇帝一样总是猜忌太子,把太子该拥有的权力都给了他,在自己不在京城之时,把朝政充分地交给他。
纵使胤礽办事不利,纵使他卖官卖爵,康熙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足了他充分的信任和宠爱。可惜的是,胤礽辜负了康熙对他的培养,对他的期望。在巡行塞外之后,康熙帝终于受不了胤礽的骄纵和无礼,遂下定决心废除太子。
可是太子之位空下来之后,其他皇子便对这个位子起了心思,于是诸皇子之间上演了一出“九子夺嫡”的戏码。康熙看着兄弟阋墙,争斗惨烈,不得已重新复立太子胤礽,暂时解决了夺嫡危机。
然而,胤礽在第二次成为太子之后,并没有有所收敛,反而干了许多倒行逆施的蠢事。此时,老八的手下任伯安准备反水。在刑部冤案中,老八为了诬陷太子胤礽,抛弃了任伯安,以至于任伯安被免去了江南巡盐道的肥差。太子胤礽重新上台以后,任伯安准备倒向太子胤礽,但希望自己官复原职。胤礽为了安抚任伯安,写了一份亲笔信,这封信件最后落到了老十四胤禵的手里,并且交给了康熙皇帝。
康熙帝看着胤礽和任伯安的来往书信,勃然大怒,对胤礽失去了最后的信任。然后,康熙帝把这封信还给了胤礽,试探胤礽的态度。同时,康熙命令热河、直隶等地的驻军,密切监视京城附近驻军的动向。
而胤礽真是没有辜负他父皇的期待,在面临可能再次被废的情况之下,胤礽决定起兵,效仿玄武门之变,提前登基。胤礽身为太子,早年康熙给他的权力,还有专门为他培养的势力是足够大的,如果在康熙完全没有防备的时候起兵,先韬光养晦,没准儿就赢了。
胤礽虽然能够控制密云的2万驻军和京城的部分军队,可惜,这时候的康熙已经有了防备,胤礽此时只是一只跳梁小丑,他的起兵,注定失败。造反之罪,罪不容诛,胤礽的太子之位再次被废。此次,没有任何的余地。
换句话说,造反,不诛杀已经是格外开恩了。而康熙却只是把这个儿子圈禁起来,好吃好喝地供着。也许在康熙心里面,这仍然是他的爱子,毕竟,这是他与爱妻唯一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