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九年(1652年),冷僧机上奏:“没有睿亲王多尔衮支持,你顺治就没机会当皇帝”。顺治大怒,以“扰乱国政”之名,将冷僧机处死,全家抄没。
吕布,三国首席名将,骁勇善战,尤其擅长驾驭骑兵,因董卓一句“我儿奉先何在?”名噪一时。
丁原、董卓,吕布的2位义父都死于自己手中。白门楼被俘虏后,曹操想劝降吕布,招纳麾下,刘备提醒曹操:“忘了丁原、董卓之事了吗?”
想到丁原、董卓的结局,曹操下令处死吕布,虽说他很欣赏吕布的勇猛,为了自己的安全,也只好“忍痛割爱”了。
相对“三姓家奴”吕布而言,冷僧机更加厉害,堪称是“四姓家奴”,且比吕布更加过分。清朝初年,冷僧机围绕着“皇权”上蹿下跳,自取其辱。
1627年,索木诺前来投奔后金,皇太极将寡居在家的姐姐莽古济嫁给他,与蒙古结成同盟,一起对抗明朝。
八旗制度下,冷僧机随着哈达公主“出嫁”,就算是哈达公主的“家奴”,要绝对效忠主子,为公主鞍前马后。
莽古济,与弟弟莽古尔泰、德格类是同母所生,属于正蓝旗。莽古尔泰,清朝初年“四大贝勒”之一,与代善、阿敏、皇太极(大汗)一起处理政务,地位显赫。
莽古济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手握镶红旗的岳托,以及皇长子豪格。两位女婿与姑姑兼丈母娘的哈达公主关系很好,是一条线上了盟友。
1626年,皇太极在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的拥戴下,成为新一任可汗,却需要跟“三大贝勒”共治国政。八旗会议召开时,皇太极先给三位兄长行礼,然后才能入座。
皇太极雄才大略,想大权独揽,结束“贝勒共治”局面,代善、阿敏、莽古尔泰都是“对手”,是重点打击对象。
莽古济、莽古尔泰、德格类、索木诺结盟,准备对付皇太极,可否属实呢?对皇太极而言,这并不重要,能够削弱莽古尔泰家族就行。
1631年,大凌河之战,皇太极让莽古尔泰打头阵,正蓝旗充当“炮灰”。莽古尔泰请求交还被“调走”的正蓝旗将士,反而被皇太极斥责,心存不满。
莽古尔泰抽出弯刀,准备砍了皇太极,被德格类阻止。八旗会议上,皇太极以“御前露刃”为由,夺走莽古尔泰三分之一的兵马,双方关系恶化。
“御前露刃”不久,莽古尔泰暴毙而亡,正蓝旗将士大为不满。1635年,正蓝旗将士集体去给莽古尔泰扫墓,然后去哈达公主家吃饭,惹恼了皇太极。
就在这个节点上,冷僧机出面告发,说莽古济对大汗不满,正蓝旗准备起义,夺取大汗的位置。
冷僧机告发,皇太极找到了削弱莽古尔泰家族的机会,莽古济以及一千多正蓝旗将士被处死,正蓝旗取消,八旗变成“七旗”。德格类,家中暴毙而亡。
皇太极的赏识,让冷僧机充满了“工作的热情”,代善、岳托受打击,都是冷僧机去寻找“证据”。皇太极强化皇权的路上,冷僧机是开路者,披荆斩棘。
1643年,皇太极病逝,豪格、多尔衮争夺皇位,斗争激烈。冷僧机虽说是正黄旗,却没有跟索尼、鳌拜、谭泰等人支持“皇子继位”,而是观察情势。
作为妥协的产物,豪格、多尔衮无缘帝位,年仅6岁的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多尔衮、济尔哈朗辅政,协助顺治处理国务。
冷僧机看准时机,投奔到多尔衮的“怀抱”,站到了正黄旗的对立面,并极力讨好新的主子。
1651年,多尔衮身体不适,埋怨顺治没有前来探望,自己这位“皇父摄政王”毫无面子,很是不满意。
多尔衮假装恼怒,说他“擅自”行动,内心则很高兴,还册封“伯爵”,冷僧机算是赢家了。接着,冷僧机再接再厉,继续讨好多尔衮,终于栽在顺治手中。
1651年12月,多尔衮去古北口外面打猎,暴毙而亡,顺治得以亲政。此时,冷僧机上奏:“没有多尔衮的支持,就没有顺治;理应关照多尔衮的“子嗣”多尔博。”
史载:“昔太宗登遐,两黄旗大臣誓立肃亲王。睿亲王定策奉上绍统,多尔博宜特见优遇。”
顺治继位,是八旗内部妥协的结果,并非多尔衮支持。冷僧机颠倒黑白,让顺治大为恼火,便以“扰乱国政”之名,将冷僧机处死,全家抄没。
参考书目:《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