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非常重视等级,不同阶层的衣食住行均有所区别,普通人家只能追求吃饱穿暖,富贵人家则生活奢靡。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日常会穿戴特殊服饰,比如我们熟悉的丝绸、金银钗、簪等器物,但要说其中最与众不同的,当属指甲套。
春秋战国时期,大家就将手指是否白皙修长,作为评判美人的标准之一。有些天生手指短小的女性便故意留长指甲,再涂抹上蜂蜡、明胶等物质增加润泽度,营造手指纤长的错觉,以赢得心上人的青睐。到了汉代,攀比之风日益兴盛,指甲的用途已经从变美慢慢转移到炫耀上。贵族男女均会留长指甲,表示自己养尊处优,不用像平头老百姓一样,为了干活方便剪短指甲。
然而长指甲脆弱易折断,贵族们为了保护它,便戴上特制的指甲套,其材质五花八门,包括金、银、玉、玳瑁等。起初,指甲套密不透气,长期佩戴易导致皮肤溃烂,工匠们因此受到责罚,为了改善这一缺点,他们在指甲套上钻出许多通风孔,后来进一步演化为兼具实用与艺术感的镂空结构。
唐朝经济高度发达,老百姓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开始追求审美。男性以尚武为荣,长指甲妨碍弓马骑射,因而遭到舍弃。女性则将修饰重点转移到五官和发型上,长指甲会影响梳妆打扮,便被剪除。开元年间,比美斗艳成为潮流,女性们为了凸显自己,又开始在指甲上做文章,这次倒不是戴指甲套,而是染指甲,杨贵妃就深谙此道,常以红甲示人,迷得唐玄宗神魂颠倒,也在民间掀起了一阵模仿的风潮。
宋明之际,染指甲的技艺越发精进,女性们会在端午节和七夕节时采凤仙花,研磨之后加矾涂在指甲上。后来大家又开始使用另一种染色能力更强的“凤子花”,捣碎后取其汁液,将棉布完全浸透,再缠绕在指头上,静置一夜后,红色深沁于指甲上,数日不会消褪。
清朝建立后,指甲套又成为满清贵族新宠,后宫的嫔妃更是每日佩戴。工匠们为了迎合她们的爱美之心,创造性的制作出景泰蓝指甲套,辅以掐丝、点翠等工艺,再嵌上几颗宝石作为装饰。当然,这种奢华的指甲套并非人人都能拥有,只有母仪天下的皇后才可佩戴。
其他女眷依据地位不同,由内务府配给不同规格的指甲套。每逢重大庆典,嫔妃都要盛装打扮出席,样貌与平时大有不同,皇帝一时陷入脸盲的尴尬境地,于是以指甲套作为参照,区分她们各自的身份地位,这也算是一种另类识人之法,其实也是为了方便皇帝。
除此之外,指甲套还有防身的功能。据传慈禧早年间饱经权力斗争,几次遭遇暗杀,心中留了难以磨灭的阴影。于是便在自己的指甲套中藏着石灰,一旦有危险便撒出去迷惑敌人,为自己争取逃跑时间。民国思想较为开明,男女崇尚整洁美,容易滋生细菌的长指甲自然不受喜爱,指甲套也失去用武之地,随着满清的覆灭,慢慢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指甲套的兴衰,见证了中国审美史的变迁,其用途也由实用转变为装饰,再变迁为单纯的象征意义,成为封建王朝的一个缩影。如今已是崇尚科学的新时代,指甲套的诸多不便之处,已经得到各界证实,自然无人再追捧,其唯一的作用,恐怕只是被陈列在博物馆,作为某段历史的见证或某种工艺的留存,为游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