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李鸿章去世后,曾以其同在曾国藩门下的荣闳推断,李鸿章家族的资产大概有4000万两白银。这什么概念呢?按照购买力来计算,大概相当于今天的500亿。封疆大吏左宗棠的遗产大约有2万两白银,一张就等于两千个左宗棠。左宗棠是正一品,这种官位在当时的全国也仅有7个。今天要说的近代安徽名人,洗不白的李鸿章。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内忧外患,他们怎么也想不到,曾经不可一世的大清帝国竟然能沦落到这种田地。北京城内恭王府中,恭亲王与一众大臣正在秘密商议,他们计划推行一项能够改变现状的运动,也就我们熟知的洋务运动,而李鸿章就其中重要的一员。在这里要提一下,当时的八旗军队已经形同虚设,清政府又满目疮痍,而相如李鸿章、左宗棠等这些手握兵权的汉人大臣已经拥有了凌驾于满人的权力和地位,他们与统治者的关系不仅仅是执行命令,更多的是相互钳制,所以李鸿章后来的一些操作完全不存在什么被迫执行。虽然整个清政府都已经摇摇欲坠了,但紫禁城内有关于权力的斗争还在继续,同一年,新有政变,慈禧独掌大权。因为慈禧与保守派素来不和,所以为了巩固地位,便采取了洋务派的策略,在中原大地上开始了一场浩浩荡荡的自强运动。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慈禧也是失去了这个唯一的翻身机会。
在洋务运动的前期,李鸿章成为了直隶总督,成了整个运动的领袖。既然是因为战争而改革,那首先要针对的就是军工产业。于是李鸿章通过收购和接管的方式,先后创建了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与天津机器制造局。在当时一共有四大军工企业,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而且还说下了一句练兵先以志气为先的名言。但真实情况却截然相反,我们挨个来看一下。李鸿章在用人上特别有一套,坚持着疑人不用的原则,所以他创建的这些军工企业,其管理者基本上都是自己的亲戚。根据经济洋务运动的记载来看,江南制造局投入了近1000万两的经费,结果每支步枪的成本高达17.4两,这个成本有多高呢?同时期,外国的产品成本仅十两左右,当然这不算什么,更拉垮的就是这个工厂出来的军工产品,连李鸿章率领的淮军都拒绝使用,而是继续采购国外的产品。因为是军工产业,所以要雇佣一些工资较高的洋人,这倒也合理,但这也导致很多有关系的人听说李鸿章的江南制造局工资高,待遇好,于是就想方设法的托人在里面毛一个衣官半职。刚成立时,制造局内共有40个管理岗位,结果五年后增加到了80个,就更不用说什么普通工人了。在这其中,福州船政局算是比较争气的,拥有着一流的军工设备,雇佣着一流的中外技工,甚至能够仿制出老式的加特林机枪。但这么先进的工厂却一直在生产一种老旧的枪,这种枪需要两个人协同使用,十分的笨重。英国议员贝斯福在1899年时曾考察过这个制造局,他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要用一流的设备生产不入流的枪支。在洋务运动的后期,李鸿章又创办了轮船招商局,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也是近代最大的民营企业,一开始打着官都商办的口号,但后来慢慢演变成为了官僚包办。成立之初,却是靠着价格战打垮了美资的旗昌轮船公司,而且收购了这家轮船公司旗下的所有产业。不过随着企业步入正轨,官府又开始排斥民资不少官员。
打着各种旗号从企业内抽取资金,没过多久,英资的轮船公司又重新占据了整个市场。至于李鸿章有没有从中捞钱,从他的家族产业中就可以看出。甚至李鸿章的孙子李国杰在民国时期依旧是轮船招商局的董事长。李国杰也学到了爷爷的精髓,在1930年时主持出卖了招商局码头给美商公司。洋务运动没有成功,但有一部分搞洋务运动的人却成功了。
除了轮船之外,李鸿章还设计了电报产业,同样也是官都商办的体制,但因为技术不足,所以一些涉及技术的问题交由西方公司解决,结果到头来自己人的秘密电报一股脑子都展示给了西方,很多信息甚至不如西方人掌握的权。这道的早。洋务运动的顶峰还是北洋水师,李鸿章做上直隶总督之后,又被任命为北洋大臣,到了1875年,轰轰烈烈的搞起了北洋舰队,1875年开始筹办舰队,1888年正式成军,一直到1894年甲午海战,在这20年的时间里,一共花费了近两亿两白银,在当时被称为是亚洲最强大的海军,但就这么一支军队,甲午海战就打了不到五个小时。在1893年,距离甲午海战开战的前一年,北洋水师竟然买不起优质煤,就连战舰上的锅炉也没钱维修。其实并不是买不起,而是因为朝中官员露股了给北洋水师供煤的开平煤矿,又勾结了北洋舰队的部分管理者,使得本该供应给北洋水师的优质煤都换成了下脚料,在海战时日军一眼就看见,冒着黑烟的目标。另外,北洋水师用的炮弹是这个天津机器局制造的,也是李鸿章旗下的产业,三颗里边就有一颗蒙弹。清政府本身想着凭借李鸿章可以组建一支强大的海军,但可惜的是,被李鸿章为首的淮西官员和旗下的关联企业找到了一个捞钱的机会,而且是一个没有底线的捞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