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乾隆赐给叔叔一个特权,叔叔欣然接受,临死前却后悔:我不该当真

乾隆赐给叔叔一个特权,叔叔欣然接受,临死前却后悔:我不该当真

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一直以来都是众多影视作品偏爱的取材对象,特别是康熙、雍正和乾隆这祖孙三人,围绕他们的故事拍摄的宫斗剧、历史剧比比皆是。

《甄嬛传》就是其中之一,播出数年后依然热度不减,其中甄嬛和果郡王的难言之爱令不少人动容。但实际上,这两人在真实历史中是没有一点儿男女情爱的,只是普通的叔嫂关系罢了。

果郡王不但没被雍正赐毒酒,后来乾隆当上皇帝后还尽心辅佐,乾隆为此还特意给了自己这位叔叔一个特权,但也因为这个特权,果郡王临死前还后悔不已自己当初不懂君王之心,将“特权”当了真

那么这个特权是什么,果郡王又为何会因此后悔呢?

大家都知道康熙帝晚年时,因为太子之位长期空缺,底下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皇帝之位都“不大老实”,主要分为以爱新觉罗·胤禛为首的“四爷党”,以及实权在手的爱新觉罗·胤禩带领的“八爷党”。

身为康熙帝第十七子的爱新觉罗·胤礼,也就是后来的果郡王,此时并不属于任何一边。

一个是因为他的母亲是个汉人,只是个侍卫之女,原本是位宫女,因姿色出众而被康熙宠幸,诞下胤礼后才被册封为勤嫔,并没有什么政治背景,这在重满轻汉的清代朝廷是毫无竞争力的。

另一个也是因为当时的十七阿哥年纪尚小,才十岁出头,对朝政可以说是一知半解,不足以和他那些成熟的哥哥们竞争,也就无法参与夺嫡了。

因此在这场九子夺嫡的“大戏”中,年幼的十七阿哥本来只是个“吃瓜群众”,但就是这样一位边缘人物,在雍正上位后却差点被雍正帝当做是“八爷党”清算。

原因也有两个。首先是十七阿哥娶了位嫡福晋钮钴禄氏,没错,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钮钴禄氏,但和乾隆生母那位钮钴禄氏不同,她是康熙时期权臣果毅公阿灵阿之女。

阿灵阿深受康熙信任,但同时也是拥护八皇子的核心人物之一。因为这层关系,胤禛就疑心自己的十七弟也可能和八弟结党了。

更直接,更重要的原因则是“西直门夜奔”事件。康熙帝驾崩的当晚,刚巧轮到胤礼在宫中值班。听闻父皇去世的消息,他就急忙赶去畅春园,到西直门大街时碰巧撞见了时任九门提督的隆科多。

从隆科多口中,胤礼知道了自己四哥胤禛继位的消息后,行为十分奇怪。《雍正朝起居注册》中是这样记载的:“(胤礼)神色乖张,有类疯狂。闻其奔回邸第,并未在宫迎驾伺候。”

也就是说,他在知道下任皇帝是胤禛后,也不待着迎接新帝,就直接跑回家了。

胤禛听说了他这反常的行为后自然起疑,心想十七弟怕不是和八弟勾结才会心里有鬼。继位后,雍正本来是想着把允礼当做八爷党处置,分配到郊外看守皇陵的,但被十三阿哥拦住了。

十三阿哥是胤禛最信任的兄弟,他说胤礼“居心端方”,意思是胤礼本性不坏,可能是年纪还小,没什么经历,所以才会有些胆小,以至于慌了神,劝胤禛不要多虑了。

既然十三阿哥发话了,胤禛这才放下心来,不仅不惩罚他,还在雍正元年就给他加封了郡王,于是十七阿哥就有了果郡王的名头。为了避讳,雍正继位后,他改名为允礼。

受封为果郡王后,允礼还被委以要职,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监管藩院,统领禁卫军前锋营,兼管正黄旗蒙古都统,代管镶蓝旗汉军督统,加管镶红旗满洲都统,还被赏赐了万两银子以示褒奖。

允礼一下子从差点被派去看坟,摇身一变成了三旗统领,足以可见他是十分受雍正信任的。

而允礼他也不负期待,把皇兄派给他的活儿都干得很漂亮,于是在雍正六年,允礼就晋为和硕果亲王,还成为了四旗都统。

在雍正在位期间,允礼将四旗和藩院管理得井井有条,尽管生来体弱也从不推辞工作,就算皇兄让他去西藏、新疆出差也是义不容辞。他和十三阿哥怡亲王一起成为了雍正治理国家的左膀右臂。

《甄嬛传》里,允礼这样一个胆小身子骨还很弱的皇子,居然被编剧安排了一段给自己四哥戴绿帽子的剧情,若他泉下有知,可能会吃惊到掀棺材板吧。

除此之外,被雍正赐毒酒而死的结局也是和史实不符的,因为其实雍正是比允礼还要早去世的。

勤勉治国的雍正在位期间为国家呕心沥血,最后积劳成疾,仅当了十三年皇帝就去世了。临终前,雍正也不忘自己忠心的兄弟,特意嘱咐皇太子弘历以后要好好关心十七皇叔。

《清世宗实录》里写道雍正是这样叮嘱儿子的:“(果亲王)平日气体清弱,不耐劳瘁。傥遇大事。诸王大臣当体之。勿使伤损其身。”意思是果亲王身体比较差,不能太劳累,要多体恤他。

雍正还评价他“实心为国,尽心竭力,操守亦甚清廉”,告知弘历果亲王是个有实力有才干,清廉正直,但没什么政治野心的人,以后可以放心任用。

雍正驾崩,弘历,也就是乾隆皇帝,继位后,也非常信赖果亲王这位皇叔,甚至在自己外出视察或祭祖的时候,也让果亲王留在京城代管打理各类朝政事务,说明乾隆十分相信他的能力。

除了继续让果亲王担任要职之外,乾隆也没有忘记父皇生前的嘱托,对果亲王的身体状况十分照顾。

他特意下旨,说:“(果亲王)或天气晴暖时,随便入见。所有应办事宜,即在邸第办理。”免去了果亲王每日上朝的礼数,特许他可以天气好的时候再来上朝,没什么要紧事的话就居家办公即可。

这一方面表明乾隆十分为十七皇叔的身体着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果亲王的身体素质确实很差,每天上朝对他来说可能也是件辛苦事儿。

果亲王兢兢业业地辅佐乾隆,处理宗人府事务,打理刑部案件。长时间地四处奔波,果亲王患上了脚疾病,行动不便,出门大多都以轿代步,但在面圣时,该有的礼数不能少,还是得恭敬地鞠躬行礼。

也许是乾隆看果亲王行礼时双腿难以弯曲还直打颤,实在是于心不忍,想到这位皇叔为了大清王朝奔走忙碌,牺牲了自己的健康,深受感动,摆摆手就免除了他被召于殿前时的叩拜之礼。

这件事被记录在了《清高宗实录》中:“庄亲王、果亲王便殿赐坐时俱行拜礼,朕心深为不安……皆圣祖仁皇帝之子,大行皇帝之弟,于朕为叔。行辈甚尊,岂可常行拜礼于朕前乎。”

乾隆的意思是,你们都是康熙先帝的儿子,都是雍正先皇的弟弟,对我来说你们还是我的叔叔,是我尊敬的长辈,怎么能每次都对我行叩拜礼呢,以后就不必了。

果亲王听后欣然接受了,觉得自己的皇帝侄子对自己真是体贴,以后进宫殿见就不必忍痛行礼了。

但实际情况是,伴君如伴虎,天子给的赏赐,钱财官职都不好推脱,但特权例外。天子赏给你,使不使用、怎么使用就是对被赏赐的人的考验了。

显然果亲王允礼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理所当然地就行使了他的特权。一开始乾隆还不以为意,但次数多了之后,就渐渐地觉得不是滋味。

当乾隆看到朝中众臣集体向自己跪拜时,唯独果亲王安然自若地坐在椅子上,仿佛和自己平起平坐,感觉自己的皇权天威受到了冒犯。但又因为这个特权也是自己在群臣面前赐下的,一时间也不好发作。

不得不说果亲王性格耿直,在君臣之道这方面着实没什么心眼,另一位也被赏赐了同样特权的庄亲王允禄也没有真的每次都不行礼。这样对比之下,纵使果亲王确实没有异心,也难免让乾隆对他心生不满。

乾隆元年,西北军事状况吃紧,乾隆连夜急召几位重臣进宫商讨,包括张廷玉、鄂尔泰、讷亲以及果亲王等人。因为事出紧急,果亲王没有一点准备,身患脚疾的他本就要比正常人花费更多的时间更衣出门。

等他匆匆忙忙赶来时,看到殿内的乾隆正和其他臣子讨论得热火朝天,认为不便打断,没有行礼也没有为自己的迟到致歉就进屋径直坐下了。

果亲王允礼这样仿佛目中无人的行为一下子就激怒了乾隆,长期积累的不满在这个时候爆发了。乾隆大发雷霆,在诸位臣子面前呵斥了允礼,指责他“人臣之道尽失”,丝毫不念叔侄情面。

允礼这才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事,十分羞愧和懊恼,当即向乾隆下跪行了重礼,但乾隆并没有因此消气,不让允礼参与议事就把他打发走了。

自此允礼在朝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表面上他还是掌管着多支军队和部门,但慢慢地都被乾隆以“恤体安养”为由交给了他人代管,架空之意不言而喻。

允礼再怎么迟钝也明白了其中的用意,为了维护自身的体面,他称病递交了辞呈,只求了一个闲职蜗居在家。

允礼也确实病了。本就弱不禁风的他脚疾久治不愈,引发了其他并发症,再加上冒犯乾隆一事让他积郁成疾,病上加病。

即使如此,允礼在家也没闲着,在府内编纂《世宗宪皇帝上谕》,次年书成后呈给乾隆,乾隆看后大为赞赏,称其有功,但也没有加封官职。由此,允礼知道,朝堂自己是回不去了。

为国家奔劳了大半辈子的允礼没办法就这样当个清闲王爷,心情越来越差,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

乾隆二年,果亲王允礼就因病去世了。

允礼临死前还是对冲犯乾隆的事情耿耿于怀,在病榻上握着自己的福晋钮钴禄氏的手,眼里噙着泪水,说:“一切皆因礼数而起,我不该因疾废礼。”允礼反思自己当初把乾隆的特权当真是很天真的行为,悔不当初。

确实,如果当年允礼能三思而后行,想明白自己和皇帝之间是君臣在前,叔侄在后的话,也不至于落到这副田地。

回顾果亲王允礼这一生,可以说是一路顺遂却不料最后翻了车。因年幼和普通的母系家庭背景而没有足够势力参与夺嫡,躲过了腥风血雨的政治斗争,平安长大成人。

虽然一度被怀疑是异党,但好运加身,有疼惜自己的哥哥帮自己说话才逃过一劫。算是一场因祸得福,之后他便得到器重,在官场上节节高升,而他也不负所托,全心全意,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允礼的亲王册文上,雍正是这样评价他的:“果郡王为人直朴谨慎,品行卓然……王矢志忠诚,毫不顾及己私,执持正理,概不瞻徇,赞襄朕躬,允称笃敬。王微有弱疾,虽偶尔在家调养,而一切交办事件仍然尽心料理……

由此可知雍正对他这个弟弟是既满意又心疼,考虑到他体弱多病,两个儿子都早早夭折,没有子嗣继承爵位,甚至还把自己第六个儿子弘曕过继给了果亲王,让他膝下能有个孩子陪伴。

他的劳累雍正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所以才会在临终之际还记挂着这个身弱实诚的弟弟,特意叮咛儿子要多多照顾。

而乾隆其实也是尽心关怀果亲王的,体谅他身体不好,免去了繁杂的礼数,尽管最后闹了不愉快,但对于尽心尽力辅佐了两位君王的他,去世的消息还是让乾隆十分伤心。

果亲王享年42岁,正值壮年,家族的其他人很多都活到六七十岁,相比起来他的寿命并不算长。

乾隆命人挑好风水宝地,按亲王的最好礼遇去筹备葬礼。身为皇帝,自己不便戴孝,就让最器重的大儿子永璜前去穿孝。

过了几天,乾隆仍然悲痛不已,下令给允礼加祭一次,葬于易州,还命人给允礼刻上功德碑,以供后人怀念瞻仰。

尽管不识君臣礼数的插曲对允礼在乾隆心中的地位影响不大,但允礼确实如他自己所说,对于君臣之间的相处之道想得过于简单了。

可能是九子夺嫡时允礼还年幼,身为边缘人物的他也无从知晓其中惨烈的过程,但多年的官场熏陶,他应该要对君王之心有很强的敏感度才行。

允礼的天真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雍正在位时,他面对的是比他年长许多的哥哥,允礼自然敬他;但到了乾隆位居高位时,对允礼来说他是侄子,自己则是长辈,把乾隆的关心尊敬当成了理所当然。

而允礼犯的最大过错就是没有将自己当做臣子。在朝堂里,皇帝在上,诸臣在下,允礼和乾隆先是君臣,再是叔侄。

君臣之道在封建王朝里是一门复杂的学问。《论语·颜渊》中孔子有云:“君君,臣臣。”意思是君主要有君主的样子,作为臣子就要谨守臣子之礼。

四书之一的《大学》中也有提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也就是说作为君主要做到仁德;作为臣子则要做到恭敬。

反观乾隆和允礼两人,乾隆做到了仁爱臣子,对允礼的宽容既是出于父亲嘱托,也是身为君主的仁厚;而允礼,虽然名字中有个“礼”字,却没能尽到君臣之礼,不分尊卑,被苛责也是无可厚非的。

允礼的故事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其实也是有借鉴学习的意义的。虽说我们已经扫除了封建旧制,不再存在君臣之别,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但君臣之间的学问也适用于职场。

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说员工对待领导和老板要像古代臣子拜见君主那样三叩九拜,毕恭毕敬,而是说态度上要公私分明。

也许你和领导、老板私底下的关系很好,称兄道弟,把酒言欢,但在实际工作时,是万万不可代入私人感情的。

比如说你不小心在工作上犯了错,如果你仗着和领导关系好就不当回事或者敷衍了事,那么为了自己在办公室里的威信,领导或老板也是会不留情面地处理的。

因为如果他放任你这样做,会给办公室里的其他人传递一个错误的信号,那就是只要关系好就可以肆意妄为,犯错都是可以原谅的,久而久之,大家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是身为领导或老板都不希望看到的情况。

所以,希望大家在看历史小故事时,都可以以史为鉴,从中提取出和现实相关的经验教训,这样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少走些弯路,早日走上人生巅峰。

《清世宗实录》

《雍正朝起居注册》

《清高宗实录》

《雍正册封果亲王上谕》

《论语·颜渊》

《大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果郡王,允礼,信任,特权,阿哥,皇帝,胤礼,康熙,雍正赐,叔叔,故事传记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果郡王,允礼,信任,特权,阿哥,皇帝,胤礼,康熙,雍正赐,叔叔,故事传记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果郡王,允礼,信任,特权,阿哥,皇帝,胤礼,康熙,雍正赐,叔叔,故事传记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