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爆发以后,虽然清军在战场上一败涂地,遇到日军一触即溃,丢失了大片土地。不过对于日本来说,中国实在太大了,不管在辽东取得多少胜利,都无法给清政府致命一击。
有鉴于此,日本大本营决定集中接近十万的庞大兵力,在山海关登陆以后直接攻击北京,以迫使清政府投降。
然而这个计划有一个隐患,就是如此大规模的登陆作战,必须保证制海权。但是北京在渤海湾内。北洋水师的旅顺、威海卫两个基地扼守在渤海湾口。北洋水师依托这两个基地可以随时出击。
日本海军虽然实力占优,不过又要掩护舰队登陆,又要随时提防北洋水师袭扰海上运输线,也是感到力不从心。因此日本大本营又做出决定,先行攻占旅顺和威海卫,彻底歼灭北洋水师,解除海上威胁,并以这两个地方作为攻击北京的基地。
为此,日本的海陆军联合出击,先后在辽东、山东两地发起登陆作战,夺取了旅顺、威海卫,将北洋水师围困在了刘公岛上,并最终歼灭了北洋水师。
日军在山东作战时,山东巡抚李秉衡因为和李鸿章政见不合,在黄海海战以后就多次上书要求撤换北洋水师提督。此时更是因为威海卫的防务属于李鸿章管辖范围,采取了消极对待的态度。
比如说日军登陆以后,李秉衡一方面要求威海驻军出兵配合,尽力防堵,自己下属的嵩武军等山东精锐部队的主力,却始终驻守烟台、登州等地,拒绝出动。
为了让负责威海防务的绥军统领戴宗骞派兵配合,李秉衡还假意答应派出七营士兵去威海,接替出击的绥军守卫威海北帮炮台。然而等戴宗骞出兵以后,李秉衡却一兵未派,导致威海卫守卫力量空虚,在日军进攻威海时各炮台很快失守。
而在日军夺取威海,将北洋水师围困在刘公岛以后,李秉衡又以日军可能犯窜烟台为由,集中山东部队守卫烟台,并多次将各地调来的援兵以整编为由,滞留在登州等地,坐视日军攻击刘公岛。
为了打击李鸿章,李秉衡在刘公岛保卫战还在进行时,就捏造北洋水师已经覆灭的消息上报朝廷,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可以说,李秉衡的所作所为,一定程度上确实加快了北洋水师覆灭的速度。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在甲午战争时,山东清军总共只有不到60营,大约3万人左右。而这些部队中,八旗、绿营等部早就糜烂不堪,战斗力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另外大约有1/3是战争爆发以后临时招募的新兵,战斗力也非常堪忧。
而在辽东清军连续战败以后,原本调往山东的清军其中相当部分也被抽调到了北京,用于加强京畿防务。所以李秉衡实际能用得上的部队数量也很有限。
根据辽东清军和日军战斗的结果看,李秉衡手下这点兵力即使全部投入,和日军也是相差甚远,无法改变威海卫失守,北洋水师覆灭的结果。当然,如果李秉衡和李鸿章能全力配合的话,那么日军的损失会大一些,结果能好看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