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大国”概念是很膨胀的。虽然当时清朝的确算是数一数二的国家,但是清高宗喜欢把“气势”问题盖住“科学战争”问题,乾隆皇帝的思想是:“我们清朝是世界上最厉害的国家,云南只需出兵1000人,就能把缅甸数万军队打得俯首称臣”。
这的确是当时乾隆皇帝以及第二任将领杨应琚的想法,在他们看来,如何制定攻略、路线不重要,双方装备、人数布局也不重要。反正结果肯定是会赢。
要问为什么这么笃定会赢?答:“因为我们是清国啊”。
“朝贡”问题引战
虽然清缅战争失利,损失万余军队,以及将近十个将领(但其实有几个是被乾隆皇帝处死或者逼死的)。但是对于清朝而言,根本没有伤筋动骨,之所以乾隆皇帝在北方如此愤怒,是因为乾隆皇帝觉得天朝上国的“朝贡体系”被挑战了。
根据康熙皇帝的孝陵神圣功德碑上的内容:“东至使鹿、使犬之国,西至厄内忒黑、吐鲁番等国,北至喀尔喀、俄罗斯,南至琉球、暹罗、荷兰、西洋海外数百国。”可见当时清朝的附属国家是非常庞大的。这个朝贡体系也是一直在维持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欧亚大陆所有政权的大家长,所以东南亚这种邻近中国的国家自然不用说,他们首先就是要对中国朝贡的,早在秦汉年间,他们就受到了中原王朝的恩惠,朝贡其实也不是侮辱他们。
贡榜王朝疆域图
那么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的时候,缅甸的贡榜王朝(雍笈牙王朝)已经推翻了东吁王朝快十年了,云南地方清政府和清高宗都不知道。直到孟驳下令追击当时的“桂家部落”,才进军中国云南,当然,也不排除贡榜王朝看上了云南肥沃的土地,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贡榜既不进贡,也不向清政府通报,直接就进入了云南境内!
一去二来,贡榜王朝自信心膨胀,清高宗一概不知。于是,就此点燃清缅七年缠斗的火苗。直到后来刘藻奉命“剿匪”,到下台自杀,清高宗都还没有发现对面的不是土匪,而是缅甸正规军队。这也是直到杨应琚上报清高宗后,清高宗才知晓。于是这一刻的清高宗,就仿佛自己的后宫被别人侵占了,无比愤怒。愤怒的根本原因是,数千年的“朝贡制度”到了清高宗这里被挑战了!
战初交流
清高宗当时是根据《明史·云南吐司传》来判断缅甸是否是中国的属国!《清高宗实录》记载:“据杨应琚奏,木邦土司呈称,因遭缅酋残刻,情愿归附,请俟天兵到彼,即将缅甸遣来监视之人擒献。”“已于折内批示。杨应琚久任封疆,夙称历练,筹办一切事宜,必不至于轻率喜事,其言自属可信。况缅甸虽僻处南荒,其在明季,尚入隶版图,亦非不可臣服之地。但其地究属辽远,事须斟酌而行,”“该督务须详审熟筹,期于妥善,以定进止。”
在收到杨应琚的真实禀报后,清高宗回复杨应琚的奏书态度还是一副轻飘飘的模样。因为清高宗的愤怒不是因为缅甸的军事多么厉害(实际上清高宗也不知道),而是因为被侵犯了尊严。但是在面对面对缅甸的问题上,清高宗还是一副“去吧,把他们的国王抓回来”的轻蔑态度。如上文:“亦非不可臣服之地”,这就说明了战争还没开始,清高宗对缅甸的潜意识心态是“使其臣服”。
清高宗的奏书一下,杨应琚自然又迎着清高宗的话往下说:“缅甸自藉牙篡位,其子孟洛、孟毒诛求无厌,各土司早已解体。闻天兵平定莽匪,缅人甚为畏惧。木邦土司已将缅王差来监事之人杀害,恳请天朝大人迅速发官兵到境,蛮暮土司亦愿来归,缅匪之地愈蹙,控制更自无难。因此,一面调拨兵马,一面带镇营官兵三千余名,前赴木邦受降。如缅王见大势已去,欲悔罪求降,定当请旨办理,不敢草率从事。”
燧发枪
其实杨应琚这个人和清高宗的心态是一模一样的。因为杨应琚之前是在西北地区当任总督,在他看来,吃生牛羊肉长大的西北人都不怕,更遑论这些人。那么杨应琚之所以在后来的战事中频频失利,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根本原因就是不仅轻敌,而且还轻视对方从东印度公司买来的“燧发枪”。
失败的根源不是兵器
不过即便有着燧发枪,清朝的骑兵依旧是能够迅速冲破缅甸军队的防御,所以当时的战争出现胶着、僵持。而且八旗军(满族骑兵)的勇猛,压根没让杨应琚和清高宗看到本质问题所在,简而言之,在那个时候,所谓燧发枪和火绳枪的装备差距,其实一直都不是问题!
对于每一场战争而言,僵持的状态是正常的,但是放在杨应琚看来却是不正常了。缅甸一个小国,有什么资格让清王国与之僵持呢?
于是杨应琚在不断上书清高宗的过程中,还一直说谎。这一天说杀了缅甸军队数万人,那一天又劝降了某某部落。刚开始清高宗是开心的,但是到了后来,清高宗就发现不对劲儿了:“既然你每天都赢,那么为什么还要每天都打”。
发现端倪的清高宗派人去监军云南战事,谁知道不查不知道,一查才发现,杨应琚一直在欺骗清高宗,于是杨应琚、朱仑、李时升全部被清高宗带回来处死了。
引战的根源
其实在一开始,缅甸方面有服软的意思,因为杨应琚的“五十万大军”的确是吓到了孟驳,而且当时孟驳还在攻打泰国,兵力都抽调不出来。但当时杨应琚不能答应啊,清高宗派他来应对南亚局势,在西北待久了的他,肯定是要“莽”一些,于是在给清高宗的上书中,把缅甸说得非常弱小,还要顺势攻陷一次缅甸,震慑周边的东南亚国家,让他们不敢再妄动。那么杨应琚一开始说的话,其实是非常符合当时爱面子的清高宗的心态的。
所以清高宗被隐瞒了,杨应琚想要立功。如此简单的动机和事实,就导致了清缅战争全面爆发。后来杨应琚屡战屡败,就不得不圆谎,对面杀死了五百个清军,他就上报杀死了五千个缅军,其实杨应琚到了战事失利后,他就明白了亡羊补牢已经来不及了,只能靠拖!
那么再到后来杨应琚被处死,清高宗派出明瑞去继续持续战争,清高宗和明瑞有考虑到当时兵器落后的问题吗?很显然是没有的。在他们看来,第二次战争的失败不是因为什么兵器策略的问题,而是因为杨应琚的情报问题!
富察·明瑞
所以以明瑞为首的第三次清缅战争又糊里糊涂地开始了!
指控失衡,目中无人
头两次的清缅战争,那都是属于指挥官员懵懵懂懂在进行对战的状态。没办法,天朝上国的思维已经禁锢腐蚀了这些清朝官员,即便是当时被缅甸军队打了个措手不及,这些将领们第一时间想的不是“如何改变战略”,而是想着“怎么样调动更多的军队”来进行人海战术碾压!
不过明瑞此人和之前的刘藻以及杨应琚有着不同的能力(单纯指冲锋陷阵),明瑞本人就是一员悍将,当过伊犁将军:“乾隆二十一年,师征阿睦尔撒纳,明瑞以副都统衔授领队大臣,有功,擢户部侍郎,授参赞大臣,于公爵加‘毅勇’字,号承恩毅勇公。二十四年,师征霍集占,复有功,赐双眼花翎,加云骑尉世职。师还,图形紫光阁,擢正白旗汉军都统。”
明瑞身死
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明瑞刚到云南,其实一开始明瑞的战事是非常占据优势的,而且清缅战争中,缅甸军死去的14000多人的军队里,大多数都是在明瑞的“木邦战役”、“蛮结战役”下斩获的。在明瑞刚开始执行指挥作战的时候,双方所谓的“燧发枪、火绳枪”差距几乎不存在,因为八旗军实在是太强了,冲锋陷阵下,缅甸的步兵根本无法抵抗!《清史稿》记载:“明瑞议大军出永昌、腾越攻宛顶、木邦为正兵,遣参赞额尔登额出北路,自猛密攻老官屯 ,会于阿瓦。十一月,至宛顶,进攻木邦,贼遁,留参赞珠鲁讷、按察使杨重英守之,率兵万余渡锡箔江攻蛮结。寇二万,立十六寨,寨外浚沟,沟外又环以木栅,列象阵为伏兵。”
但是到了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初,明瑞的轻敌心态开始造到反击,在一系列的失衡指挥控制中,被缅甸军的“诱敌深入”,“切断后方”的战术打了个措手不及。不仅先前攻占的城池丢失,明瑞还因此被包围了!
明瑞因为还是皇亲国戚,是当朝孝贤纯皇后的侄子。所以乾隆在得到了明瑞被困的消息后,又胡乱指挥,导致很多清军惨死,而这些清军,其中是汉族人多,满族人少,大多数还是装备不精良的“绿营军”。最后虽然明瑞脱困了,但是当时的战局颓势非常明显,明瑞这个人,虽然没有什么大智慧,但是却有着骨气,于是后来受了重伤,跑了二十多里地,然后自杀了!《清史稿》记载:“二月,至小猛育,贼麕聚 五万余。我军食罄,杀马骡以食;火药亦竭,枪炮不能发。明瑞令诸将达兴阿、 本进忠分队溃围出,而自为殿,血战万寇中。扎拉丰阿、观音保皆死。明瑞负创行二十余里,手截辫发授其仆归报,而缢于树下。”
清朝与缅甸形势图
明瑞的死亡,很显然就是当时清政府军官的一种骄傲心态导致的。进入缅甸如入无人之境,明瑞还一度想着直接带着一万多人冲击贡榜的都城。如此一来,孟驳自然是要破釜沉舟杀个回马枪,所以明瑞的自大,导致了战争失利!
“假胜”结束战斗
明瑞一死,清高宗震怒。那么这个时候的清高宗也不再轻视缅甸了。因为失败一次两次甚至三次,他就真的开始思考自己一方的问题了。不过外戚之死的仇也不能不报,于是当时的傅恒,也就是明瑞的叔叔,又被派到云南想着结束战争!《清史稿》记载:“时大学士公傅恒自请督师,乃命为经略;阿桂、阿里衮皆为副将军,明德为总督,哈国兴为提督。八月,阿桂诣热河行在,奏言:‘缅贼愍不畏死。臣至滇,当相度时势,以正天诛,不敢卤莽灭裂,误军国大事。’帝颔之。”
到了傅恒出战,缅甸方面是真的怕了。因为他们得知原来的明瑞是清高宗的亲戚,而后现在又派来一个来头更大的傅恒(国舅爷),所以孟驳在这期间的心态也同样失衡。毕竟他们再厉害,也仅仅是在云南边界嚣张,一旦引来清政府海陆联合,他们是肯定要灭国的。
富察·傅恒
果不其然,后来的傅恒派出了军舰,横扫缅甸水师,只是陆路作战还在僵持中,傅恒也看出了对方不好对付。加上这个时候,云南当地百姓不堪重负(因为军粮不够,所以强行征收),傅恒也只能相应服软,上书建议清高宗接受缅甸和议!“壬辰,作檄答之,言:‘汝国欲贷天讨,必缮表入贡,还所拘絷官兵,永不犯边境。如撤兵背约,明年复当深入,不汝贷也。’”
所以双方就在互相忌惮和无奈中,达成和解,而此时,傅恒带来的将领也死得差不多了,而他也同样因为南方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重病缠身,后来傅恒的死亡,根本原因就是清缅战争,所以清缅战争实则损失极为惨重!
战斗的对象太弱,没有启示意义
《老官屯条约》的签订,战争结果依旧以缅甸向清政府进贡为结果而结束。根据康熙年间的规则,缅甸需要十年一期向清政府进贡。
那么此战的评价该如何呢?
此战清政府实则是惨败,若非缅甸太过弱小,过分忌惮清国,那么这场战争也不过如此轻易结束。而这场战争中的“燧发枪”的优势,清政府完全看不到。根本原因就是这个对战的对象太过弱小了,这就相当于小用牛刀。在清政府看来,自己的骑兵完全是“世界战力第一”。
所以清高宗根本不可能因此反思。若非几十年后,西方列强都以大炮轰开国门,爱新觉罗氏根本就不知道先进兵器的重要性!
章佳·阿桂
于是可以很遗憾地说,这场和缅甸的战争,就是清政府花了一千万两银子和两万人的代价白白地交了一场没有收获的学费。若要强制地说获得了什么,那就是获得了清朝的面子,而贡品呢?贡品也同样是没有的:“三十五年二月,因缅人贡使不至,帝令毋许奸商挟货贸迁以利缅,且漏内地消息。时阿桂还至省城,命核所用军装马匹,又命总督彰宝檄斥缅入贡使迟滞状,使都司苏尔相持至老官屯,布拉莽傥留之。”
《老官屯条约》签订后,孟驳因为条约内容而不愿意进贡给清政府,那么清高宗很生气,不过也不敢再轻易入侵缅甸了。因此就断了和缅甸的贸易以示威胁,这就是清高宗爱好面子但又无可奈何的“无赖外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