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李鸿章很多人肯定都熟悉。他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洋务运动的重要发起人之一。虽说现在对李鸿章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他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不可绕过的一个人物。大约因为李鸿章名气太大,现在有些人往往会认为李鸿章是一个权臣,不过实际上这有些太高看他了。
清朝自建立之时起,就对汉人大臣采取了控制使用的策略,而军事上更是强调以八旗为主,只是后来随着八旗日益腐化,才不得不倚重绿营。
到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绿营也已经糜烂不堪,无力镇压起义,加上财政窘迫,清政府无奈,只能让在乡的汉人大臣自己招募团练和太平军作战。这么一来不仅一大批汉人官员靠着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而成为封疆大吏,而且还产生了湘军、淮军、楚军等被这些地方督抚控制的勇营,这无疑让清廷有些坐立不安。
可是此时清廷外有列强入侵,内部起义不断,是真正的内忧外患,在八旗、绿营都失去战斗力的情况下,也只能继续倚重这些汉人督抚。不过为了防止汉人督抚权力过大,清廷也想方设法让各督抚之间互相制衡,防止某个派系过于强大。
比如说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立功最大,以他为核心的湘军集团实力又最强。清廷就故意打压,并大力提拔李鸿章,以防止曾国藩尾大不掉,失去控制。但是清廷也同时让部分湘军出身的官员继续在地方上任职,以利用湘军、淮军的矛盾牵制李鸿章。
对此李鸿章也是心知肚明,因此他担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处于人生巅峰的时候,做事还是很小心谨慎,始终规规矩矩。
这种情况下,他自然不可能随便去站队公开支持慈禧或者是光绪。反正对李鸿章来说,谁掌权就听谁的最没错。而慈禧到死为止,一直牢牢把握着清廷的实际权力,李鸿章自然也就是乖乖听慈禧的话。
当然,光绪毕竟是皇帝,而且有段时间内慈禧也在表面上还政于他。李鸿章又是一个传统文人,忠君思想还是比较根深蒂固的。要是光绪适当拉拢一下李鸿章,那么李鸿章也不介意为他效力。起码在一些慈禧不反对的事情上,李鸿章也愿意支持光绪。
比如说甲午战争爆发前,李鸿章虽然认为此时日本军事实力已经超过清朝,万一开战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光绪下旨以后,他还是尽可能采取了措施,为战争做准备,战争初期又将自己的淮军精锐投入战场,并没有阳奉阴违。还有像光绪有意实行戊戌变法时,他也积极向康有为的强学会捐款。
然而李鸿章毕竟是慈禧大力提拔起来的,在光绪心里,首先就把他划到了后党之中。而光绪的老师翁同龢和李鸿章之间又有私人恩怨,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经常和李鸿章针锋相对,双方关系极差。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光绪老是想找借口除掉李鸿章,以削弱后党的力量。
像甲午战争爆发以后,清流就多次弹劾李鸿章,说他不愿意和日本打仗,故意放水,才导致前线战事日非,甚至还有人根据流言弹劾李鸿章外甥将武器卖给日本,里通外国。而淮军出身的将领也在战争期间屡遭弹劾。
虽说清军战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朝堂之上的倾轧无疑也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光绪和帝党如此不顾大局,可见他们对李鸿章成见之深,又怎么可能去拉拢他。
因此李鸿章和光绪的关系始终不怎么样,这个原因归根结底,还是要怪光绪自己没处理好,李鸿章可真没想和他对着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