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时期,朝廷上下认为禁运大黄就可以令英国人不战而退。如此思路,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自乾隆时期的一场与俄国的大黄外交胜利战。故此,我们需要了解这场没有硝烟的外交胜利,以及背后的诸般缘机。
乾隆时期的大黄贸易战
自康熙时期,中俄已于恰克图设有互市贸易,进行商业活动。唯此时俄国已觊觎清朝领土,多次于边境问题与清廷冲突。乾隆51年,俄国因收留清朝逃犯拒不归还,双方关系再度紧张,俄国调动军队集结于边境。面对武力威胁,清廷采取的措施是以柔克刚,关闭中俄贸易,利用“大黄制夷”的手段,一举切断大黄对俄国出口途径。
在施行这个手段前,清廷作了相当准备,包括指派朝廷重臣松筠调查与俄国的大黄贸易细节,松筠的调查结果是,“俄罗斯多食鱼,需大黄以解鱼毒。”简而言之,大黄乃俄国人生存必须品。松被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誉为“中国官吏中最有识见”的人物,且是历经三朝的清廷重臣,言论举足轻重,满朝君臣深以为然。
此法收效如何?清廷的贸易禁运战一开打,相当奏效。向来倨傲横蛮的俄国人,这一次居然相当合作,放低姿态恳求恢复大黄出口,乞求恢复通商。后来双方签订《恰克图市约》,实质条款全部都由清方裁定,俄方不但全盘接受,会盟时之态度更是前所未有的卑顺恭谨。最重要的是,该条约签订之后,有超过半世纪的时间,清俄边境始终保持平静。
该次事件可谓清朝在鸦片战争前相当重要的外交胜利。该次外交战不战而胜,其额外收获就是令清人更加认识到大黄能够宰制那些“肚满肠肥”、“容易便秘”的外国鬼子。
当时以及后世追记其事者,均将此胜利归因于乾隆神机妙算,知材善用,善用将军大黄。其中最著名的论述,就是史学家赵翼的记载,“俄罗斯则又以中国之大黄为上药,病者非此不治……天若生此二物(大黄,茶叶)。为我朝控驭外夷之具也。”
但是,这个外交胜利的原因并没有那么简单,俄罗斯之所以妥协,有其自身计算,而清廷的大黄市场调查,更是出现极大偏差,误解连连。
片面调查和俄国退让
要知道松的调查很有问题,其消息来源于蒙古边境访查所得,并非出自俄国内部。况且“俄罗斯人多食鱼”也与现实不符。早在1700年,俄国人因竭泽而渔,已导致俄国本部的鱼产形同枯竭,畜产产值也偏低。二次大战前,绝大多数的俄罗斯人都是仰赖谷物为主食。故此,大黄解鱼毒的假设纯属片面臆测。
但是,为何俄罗斯在大黄外交上作出如此让步呢?根据学者研究,原因有三:第一,恰克图贸易是俄国最大的财源,占全国库房收入两成;第二,此时俄国国势仍落后西方诸国,且连年作战,国库枯竭,急需开展对华贸易,根本无心开战;第三,大黄专营归于国家,俄国皇室从中国购进大量大黄,转手再卖到欧洲,可从中牟取十多倍的巨额利润。
事实上,以当时俄国的军事实力,并无畏惧对清开战。早在1763年前一次恰克图冲突时,俄国已经有意动武,并评估可以轻取清兵。俄国大臣甚至扬言,只要点兵一万东征,即可在中国境内横行无阻。
如此阴差阳错之下让步,令清朝君臣均误信大黄乃牵制夷狄,制约夷狄罩门的独门武器。后来的大臣上奏,均依循松的思路。到了嘉庆和道光年代,朝廷对此依然念念不忘,视为莫大胜利,从此形成迷思,认定只要掌握大黄,中国即足以统御万邦。
如此阴差阳错的胜利景象,一方面造就数十年“有大黄即可无敌天下”的幻景,一方面却也令中国错失了认清世界大势的机会,直至鸦片战争的到来,轰醒了这个美梦,开始了清末丧权辱国的外交历程。
如此外交历史,反映出一个传统帝国在历史巨变前夕的无知和错判,读来甚为唏嘘,亦为目前中国之外交势态感到鼓舞,这是作为一个正常中国人的思路。但如果将这段历史放在近年西方学术界那相当火热的鸦片战争新论述中,很可能得出相当不同的诠释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