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一个王朝基本稳定局势之后,便会开始着手处理开国功臣。毕竟这个文臣武将,特别是武将,因为立下了汗马功劳,再加上和开国皇帝个人关系很铁,几乎都会不尊重皇权。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享太平已经是一个历史规律了。相比于刘邦和朱元璋这种动刀解决的,刘秀和赵匡胤这种不动刀子的模式更加被后人称道。单一的汉民族政权尚且如此,由满人建立的清朝也没有逃脱这个历史规律。
在消灭南明、入主中原的过程中,吴三桂、尚可喜和耿精忠三人立下了汗马功劳。顺治帝也一改自汉高祖刘邦以来“非宗室不封王”的传统,将三人都封了王。古代爵位在亲王和郡王之下,还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开国功臣最高的荣耀就是封公。西汉名将李广有“李广难封”的典故,而他还只是想封一个侯爵。在汉朝之后众多朝代中,异姓封王的大多是架空皇权并准备篡位的人,比如魏王曹操、晋王司马昭等。
吴三桂等三位汉人藩王,在为大清打下天下之后,自然也就成为了清廷的眼中钉。随着南明的覆灭,他们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反而只有威胁。康熙十二年(1673年),已经70岁的平南王尚可喜向年轻的康熙帝递了个折子,希望他批准自己退休,并让自己的儿子尚之信接班。但康熙同意他退休的同时,却不允许让尚之信接班,还让他们解散麾下的部队。康熙虽然没有直接说“撤藩”二字,心意却已经非常明显了。
为了试探小皇帝,吴三桂和耿精忠便上书,主动请求撤藩。二人猜想康熙多半会同意,但他们没想到康熙会同意的这么爽快,甚至还把具体落实撤藩相关事宜的钦差大臣派了过去。想当年康熙他老爹顺治帝,对三藩可是信赖有加,如今你一个小毛孩怎么可能说撤就撤呢?这年十一月,吴三桂杀了康熙派来的撤藩人员,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以“兴明讨虏”为口号起兵造反。这个“兴明讨虏”,就是把“反清复明”换了个说法而已。
事实上,吴三桂反清归反清,但他根本没想过复明。若真想复明,当年他就不会逼迫缅王交出逃亡至此的永历帝,并将其杀死。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果然暴露了自己的野心,自称“周王”。吴三桂在起兵初期,接连攻占了贵州、湖南、川渝、广西等地,甚至陕西和河北的汉人将领纷纷举兵响应,以吴三桂为首的反清势力已经占据了清朝的半壁江山,一度处于上风。可为何吴三桂手握30万大军,为何最后还是输了呢?
首先便是人心,各地汉人将领起兵响应,思的是汉人朝廷,但这个朝廷是老朱家的明朝,而不是以他吴三桂为帝的什么伪朝。再加上吴三桂起兵多年,虽然老谋深算的他在战术上能够完胜年轻的康熙皇帝,但摆在眼前兵力和财力的不足也让他无可奈何,各地党羽见无利可图也纷纷离心离德。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吴三桂久病不愈深感大限将至,便将皇孙吴世璠召来衡州准备继位,吴三桂过了5个月的皇帝瘾后便去世了。
除了人心,吴三桂在战略上的失误也是致命的。起初只有吴三桂和耿精忠两藩起兵,但仅仅两藩就攻占了清廷的九个省,清廷内部也是人心惶惶。除了吴三桂来势汹汹,年轻的康熙皇帝几乎处在悬崖边缘。往西在新疆有个准噶尔,拥兵自重不说,还一直对中原虎视眈眈。往北的沙俄,也是时刻盯着大清。一旦康熙败了,就会被吃的连渣都不剩。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吴三桂却主动提出划江而治!当初人家跟着你造反,为的是把满人赶出去,现如今你带头的老吴却唱了这么一出。
吴三桂突然来这么一出给了康熙喘息的机会,年轻的皇帝最怕的就是各个势力的汉人将领联合起来对自己群起而攻之。一旦他们团结起来,自己必败无疑,且死无全尸。但康熙却发现,造自己反的汉人们,自己开始斗上了。当耿精忠在浙江和清军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割据台湾的郑成功之子郑经向福建发起了猛攻,直接抄了耿精忠的后路。腹背受敌的耿精忠只能向清廷投降,清军南下后便把郑经还没捂热乎的地盘抢了回去。
三藩中的另一藩——广东的尚之信,一开始便没跟着吴三桂干,但当他看到耿精忠被清军打得找不着北时,又突然同意了跟吴三桂一起造反。但同意归同意,吴三桂让他出兵北上,尚之信又没了动静。等到下一次闹出动静,居然是向清军投降。也就是说,所谓的“三藩之乱”,平南王尚之信这一藩压根就没参与过,只不过是在口头上口嗨了一下。尚之信的这种行为,用现代的流行语来说就是——划水狗。
吴三桂的盟友说白了也就耿精忠帮他拖住了清军一阵子,郑经是个打自己人的猪队友、尚之信是个只说不做的划水狗,这样的阵容怎么跟清军打?跟何况人家康熙手里还有底牌,吴三桂虽然占据了几乎整个长江以南,却把最为富庶的江浙留给了康熙,清廷有钱!康熙虽然调了绿营兵和驻外八旗南下,但北京的驻京八旗和在外的留守八旗,他压根就没动,清廷有兵!既有神队手、又有猪队友,任你吴三桂有30万大军,爷孙辛辛苦苦8年又怎样?还不是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