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亲王是晚清时期,一个被后人赋予巨大希望的人。很多人觉得,如果当初道光皇帝不是选择咸丰,而是选择恭亲王继承皇位,晚清的历史或许会重写,晚清那种受列强宰割欺凌的状况,或许没那么严重。而且晚清说不定不会那么快就覆灭。那么,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
这种说法看起来似乎是有一些道理。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种说法其实经不起推敲。
先说慈禧太后专权的问题。中国晚清时期出现农民起义频发,以及被外国列强围打的局面,并且最终走向了灭亡,是不是因为慈禧专权造成的呢?
显然与慈禧专权有很大关系,但是并非绝对相关。慈禧是否专权,都不能阻挡农民起义爆发。太平天国起义及捻军起义之所以爆发,是从乾隆皇帝后期开始积累下来的阶级矛盾的一次总爆发。这种矛盾形成的民间对立的压力越来越大,后来,由于鸦片战争爆发,因此民间的反抗情绪形成的这种压力,到了一个临界点。在咸丰皇帝的时候,压力突破了临界点,农民起义就爆发了。总之,太平天国及捻军等农民起义的发生,并不是慈禧造成的。
如果当时不是咸丰当皇帝,而是恭亲王当皇帝,不是由慈禧领导面对农民起义,而是恭亲王领导面对农民起义,他会采用什么态度呢?
当时清朝面临着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太平天国起义的双重打击,当时恭亲王的态度非常明确,他认为,外国列强的入侵只会伤及清朝的肌肤,最多伤及清朝的四肢,对清朝不会构成致命威胁。而太平天国则是想推翻清政府,他们是要清朝的命。因此,必须集中全部的力量,剿灭太平天国起义。而对待英法的入侵,则要尽量和他们讲和。答应他们的条件,该割地就割地,该赔款就赔款。
也就是说,哪怕不是慈禧专政,而是恭亲王当皇帝,都不会改变这个结局。恭亲王当时虽然没有当皇帝,但是当时各种大政方针,都是与恭亲王的主张一致的。对待外国列强,恭亲王一样没有坚决抗战的决心,他当皇帝也不能改变中国被外国列强反复欺凌的局面。
慈禧专权被人诟病的,还有慈禧扑灭了光绪皇帝搞起来的戊戌变法。也正是因为慈禧扑灭了戊戌变法,因此才让有识之士极为绝望,放弃了扶持清政府搞维新变法的想法,而走上了通过暴力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道路。
假如恭亲王当皇帝,它会不会支持维新变法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历史已经证明,恭亲王一直是反对维新变法的。他与翁同龢、康有为等人有着尖锐的矛盾,一直不赞成变法,所以他和慈禧太后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其实,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恭亲王最关心的是,自己所掌控的权力有多大,而不是关心清王朝的前途和命运。假如他是皇帝,肯定不会实行维新变法的。因为维新变法所采用的政治体制,就是在削夺皇帝的权力,或者说把皇帝的权力关在笼子里。恭亲王怎么可能通过这种变法,缩小自己的权力,把属于自己的权力关在笼子里呢?
事实上,别说恭亲王不会这么做,连光绪皇帝也不会这么做。光绪皇帝之所以发动维新变法,并不表明光绪皇帝已经具有了民主共和的思想觉悟。而是因为他的权力被慈禧等元老派掌控,他才想通过任用自己信任的人,培养属于自己的势力,从而把权力从慈禧等元老派手中夺回来,光绪的目的是并不纯净的。也因此,深受封建思想影响,在封建文化中培养出来的恭亲王,是绝对不会搞出维新变法这种事情来的。
咱们再来看看,恭亲王被后世给予很大肯定的洋务运动。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洋务运动的失败,并不是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慈禧太后打击的结果。慈禧太后实际上并没有打击洋务运动,反而对洋务运动还有一定的支持。所以洋务运动的失败,与慈禧太后当权没有什么关系。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恭亲王当时只是一个亲王,因此他所进行的洋务运动规模才会那么小。如果恭亲王当了皇帝,他就可以举全国之力来搞洋务运动。
但其实,就算他举全国之力来搞,也搞不好。恭亲王搞洋务运动,搞的主要是军工企业。恭亲王当时的认识是,中国和列强作战,之所以会失败,根本的原因就是武器不如别人。只有把自己的军工企业发展起来,自己能够生产枪炮,在和列强作战时,就不会吃亏。
很显然,光靠发展军工企业,是不可能让国家强大起来的,更不可能让国家走上工业革命的道路。其实,正确的逻辑应该是,国家走上了工业革命的道路,才能维系军工企业的发展,而不是相反。也就是说,恭亲王把逻辑搞错了。事实上也是那样,当时清朝的军工企业,还算是搞得不错的,甚至还拥有当时号称亚洲最强大的航母群。但是结果,仅仅和日本打了一场甲午战争,花费巨资打造的北洋舰队,迅速就灰飞烟灭了。
总之,恭亲王哪怕当了皇帝,由于他自身的局限性,因此根本不能改变晚清腐朽落后的面貌。而且,假如他当了皇帝,甚至会加大中央集权的力度,变得更加专制。那样的话,必然会加速晚清的灭亡。所以,后世对恭亲王的幻想,是没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