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从二战的主要国家中选出几个比较能打的,两个阵营的老大德国和美国不用说,在不同时期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力都是决定性的;还有击败德军的苏联,虽然基本是用人民战争硬生生拖垮德军,技术含量较低,但是恐怖的战略纵深与战争潜力,本身也是可以炫耀的资本;另外还有日本,接受了近一个世纪的军国主义教育,从上到下都是不怕死的“武士”,时时刻刻都可以将生命奉献给他们的天皇。虽然二战主要国家的军人表现各有可圈可点之处,但笔者认为,德美军人的强悍和苏日两国是不同的。
战争本身就是大国之间比拼国力和战争资源的较量,只有家底最雄厚的那一方,才能笑到最后。然而说道资源,除了二战爆发前的美国之外,其余三国都各有窘迫的地方。德国刚刚从经济危机的泥潭中抽身,但是借助法西斯主义快速壮大自身,如果不能将社会矛盾转移到国外,那么自己的国家就很难消化这种极短制度带来的后遗症。因此,德国迫切地发动战争,实际上有一点迫不得己的意思。苏联则刚经历过政治浩劫,虽然在资源、兵力和装备上充足,但是军事人才方面捉襟见肘,这也是苏联入侵德国的“大雷雨计划”本来定为1941年6月12日执行(正好比德国入侵苏联早10天),但是最后被搁置的原因。日本更不用说,国小民贫,如果不发动战争从海外掠夺资源,很快都揭不开锅了。因此,二战表面上是一方要打人,另一方被迫反抗,实际上大家暗中都是“情投意合”的。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后,各大国就开始捉对厮杀了。
我们首先来说苏德这对老冤家,1941年6月初,决定对苏联发动战争的希特勒本来是非常忐忑的。希特勒清楚斯大林的为人,1917年苏俄退出一战时,德国就让苏联吃了不少亏,不但将几个世纪内从周边吃掉的领土全都吐了出来,还损失了大量的经济来源和人口,这种仇斯大林和苏联人不可能不记。然而战争爆发后,德军才发现战争进展顺利得可怕,这完全仰仗于苏联国内推行的集体主义。
斯大林的专制,一方面造就了苏联军民极强的凝聚力,但另一方面,这种残忍的统治也激起了民众的不满。德军入侵前期,古德里安大将的装甲军团开进到乌克兰一带,当地居民竟沿途欢迎,箪食壶浆。另一方面,苏联士兵战斗力低,只能用数量弥补。因此,苏联的战术往往就是让成编制的战斗单位向德军阵地冲锋。在经历杀戮初期的快感后,德军士兵毕竟也是活生生的人,看着遍地的尸体难免产生恐惧。
苏军在攻打塞罗夫斯克高地时,曾经用一个整编营进攻只有两个机枪手驻守的德军碉堡。而苏军官兵就是扛着枪往上冲锋,接着成片地倒在德军阵地前。该营700多人最后只有不到100人幸存,而德军士兵并非是被打败的,而是看着面前如山的、血肉模糊的苏军士兵尸体,最后精神崩溃了。
当然,这样的战斗在苏德战争中是屡见不鲜的。高素质的德军士兵最后往往被人性击败,据他们回忆,苏联士兵根本就不像是人,而是“没有灵魂的驱壳”,“死而复生的魔鬼”。因此,德军一度出现过非常严重的厌战情绪,德国高层则想了个非常极短的办法——用毒品麻痹士兵,以保持战斗力。德军军医推出了“安非他命”等数十种毒品,服用后的德军士兵可以保持长时间的兴奋,甚至24小时都保持战斗力。战争后期局势开始急速恶化时,包括希特勒在内的德军高层,开始普遍低服用类似毒品。
与德军如出一辙的则是美军。很多朋友经常戏称二战中的美军士兵是“公子哥”,在加入二战之前,美国社会的反战情绪是非常激烈的。即使是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反对对德日宣战的美国民众仍超过半数。然而不巧的是,美军的主要对手之一日本也是个变态,日军最引以为豪的战术便是各种自杀式袭击。太平洋战争中,日军多次组织自杀式冲锋,士兵头上绑着白条,身上绑满手雷,抬着刺刀就往美军阵地上冲。这种战法曾给美军士兵带来过很大心里压力,许多经历过这样场面的美军士兵,甚至都会怯战。无奈之下,美国高层也只能默许“安非他命”成为指定提神剂。
于是,在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成功后,美军得以与德军正面对抗。一方面是经过残酷战争并且局势岌岌可危的德军不得不拼死反抗;另一方面,美军面对高素质高战斗力的敌人,也不敢掉以轻心。于是战争中出现了这样的奇景:战斗开始前,双方士兵都躲在掩体中不敢进攻,然而在服用了提神的“药品”后,立马精神百倍,展开残酷的厮杀。双方为了能够坚持得更久一些,往往会加大安非他命的服用剂量,都希望自己能够笑到最后。
不但拼战斗力还得拼“嗑药”,虽然听起来有些戏剧,不过战争就是这样残酷。爆炸君认为,美军也好,德军也好,或是其他国家的军人,抛开政治立场不谈,那些曾经为服从命令、守卫荣誉而拼搏过的军人,(只要是没干过坏事的)都是值得人们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