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休。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吉鸿昌关于抗日战争的名言名句。抗日战争一打响,我们的民族就到了危急时刻,有志之士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保卫人民保卫家园。
虽然我们身处和平盛世,但每次回忆起哪些抗日战争时期的壮烈场面,回忆起那一个个以身赴死只为保家卫国的英雄们,心中总会泛起复杂的情感,有心痛,有愤怒,有悲哀,也有悔恨。
让我们悲伤的是那些受敌人残害的无辜人民,让我们心痛的是那些战死在沙场上的战士,让我们悔恨的,是抗日战争之前清政府的腐败和软弱,如果人们能够早一点苏醒,整个民族也不至于此。
其实早在清朝时期,有一个名叫宋育人的人曾经提出过一个带兵偷袭东京的构想,如果这个构想能够成真,说不定历史上就没有抗日战争了。只可惜,这件事由不得宋育人一个人说的算,最终能不能去还得由慈禧太后发话。
为了征求大家的同意,宋育人把他带兵偷袭东京的构想详细的讲了出来。
宋育人说他想带上一只世界精锐的队伍打扮成远洋商队的模样,从东部沿海出发一直航行到澳洲大陆,在澳洲大陆进行武器装备的准备和修整之后,避开所有人的视线,暗中以最快速度航行到日本南部沿海,在所有人都来不及反应的时候,就直接登陆日本,直冲东京,把控住整个日本的命脉,让日本天皇为他所用。
这样一来,日本从此以后就不会对中国有任何的威胁,与此同时,还可以趁此机会把日本所掌握的技术全部学到手。与其看着日本这个弹丸之地一天比一天强大,不如我们先下手为强,既可以解除眼前的危机和威胁,又可以扩大我们的地盘,如若成功,则再没有人敢看轻我清朝的国威。
宋育人将这个构想和计划全盘拖出以后,以张之洞为代表的几个人表示完全同意宋育人的想法,他们都认为以当前的时局来看,保守防御不如主动进攻,成败在此一战。
然而慈禧对宋育人的想法表示不同意,慈禧列出了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是送予人的这个想法和计划,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无论是招募士兵,训练队伍,还是准备枪支弹药,都需要一大笔费用,而当今清政府本就财库虚空,这些钱财从何而来?
第二个理由是日本虽然是一个疆土较小的国家,但是自从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已经公然加入资本主义队伍,如若我们今日这样做了,那便是向全世界公开我们与资本主义为敌的立场。现今资本主义国家越来越多,如果他们以此为由反过头来攻击我们,那对清政府自然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慈禧发话以后没有人再敢提这个想法,宋育人的伟大构想也就此破灭。其实大家心中都知晓,慈禧太后之所以不同意这个计划,完全是为了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地位,因为这个计划,虽然听起来可能改变时局,但也颇为冒险。
如果赢了,那么整个中国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慈禧还能不能继续掌握皇权就不一定了。如果输了,也会为整个清政府带来灭顶之灾。
以当今视角看待宋育人攻击日本东京的这个构想,实在是有些可惜,如果没有慈禧这个拦路人,宋育人很可能凭借这个构想,颠覆历史。
因为当时的清政府虽然形象软弱,凡事以示弱和求和为主,但是整个中国的疆土面积辽阔,人口众多,如果就是改变策略,主动对那些威胁自己的国家出击,军事实力和作战能力肯定会有所提升,哪怕是失败了,也会在其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无论怎样都比坐以待毙强很多。
而且宋育人提出的这个想法并不是毫无根据主观臆想,宋育人曾经在欧洲留过学,他深切的感受过清政府与那些发达地区统治者实力的差距,无论是知识能力还是科学技术,宋育人都曾经在欧洲地区进行过实地学习和考察。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宋育人的构想被慈禧阻拦,的确是一个历史性的遗憾。被慈禧斩断梦想的宋育人,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以及北洋舰队的覆灭,那一刻,宋育人真正意识到,这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了。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在人类战争历史上永远不变的真理。回顾宋育人这段理想被慈禧截断这件事不得不感叹清政府的衰败和无能,而宋育人当时这个构想没能成真,也是在预料之中。
因为当时清政府的腐败已经根深蒂固,慈禧太后只顾及自己的利益,对于国家命运和未来的道路,她完全不会考虑。所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每次提起清朝时期的历史,人们只能感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