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熙末年,发生了“九子夺嫡”的历史事件,在这次事件中,众皇子为了争得皇位,纷纷结党营私、各施其法。唯有四皇子胤禛,在争夺皇位的事情上颇不上心,成天喝茶聊天,吟诗作画。但为何,最后他却“夺嫡”胜出了呢?
胤禛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他的生母是德妃乌雅氏。
当时,德妃只是身份低微的庶妃,没有资格抚育皇子。而且当时正好康熙最宠爱的贵妃佟佳氏的孩子夭折,于是,康熙就把胤禛交给佟佳氏抚养。
既然是康熙最为宠爱的贵妃,佟佳氏自然有更多的机会见到康熙。而胤禛也因此较其他被养在宫外的皇子们,得到康熙更多宠爱。康熙曾说:“诸皇子多令人视养,唯四阿哥,朕亲抚育。”
也许正是因为他和康熙接触得多,他比其他皇子更了解康熙。
胤禛六岁入上书房,跟随名家大儒学习满汉蒙文化。他聪颖好学,十岁左右他便能赋诗。年纪稍长,便和其他皇子们一起,随康熙出巡,增长见识。同时开始慢慢接触政务,处理一些简单的朝廷事情。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噶尔丹叛乱。康熙御驾亲征,同时带上了年满十九岁的胤禛,将正红旗大营的军事调派,交由他掌管。两年后,因平叛噶尔丹有功,康熙将胤禛册封为贝勒。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太子胤礽因罪被康熙废黜,这让众皇子不免个个打起了争夺皇位的算盘。就在大家纷纷拉拢朝臣、力图表现的时候,胤禛却表示。支持废太子胤礽复位,同时又与其他争储的皇子们,表现得一片和谐。
看到众皇子为了争夺皇位而勾心斗角的康熙,见胤禛仍然保持着尊兄爱弟的态度,对他非常有好感。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让太子胤礽复位,同时册封封胤禛为雍亲王。
太子胤礽的确是不够聪明。尽管康熙一次次给他机会,但他仍旧冥顽不灵,所以最终,还是让康熙觉得他不能担治国重任,将他再次废黜。
胤礽二次被废后,康熙一直没有再立储君。这惹得众皇子夺嫡的热情空前高涨。而胤禛却一反常态,没有参与其中。他成日里喝茶聊天,吟诗作画,并自诩为“天下第一闲人”。
既然是闲人,自然在夺嫡之中人畜无害。所以他是当时唯一与众皇子一团和气的人。另外,他与隆科多和年羹尧等朝中重臣也关系密切,不过密切是密切,他和他们却只谈风月,不谈时政,没有交通大臣的劣迹。
当然,除了会朋友和喝茶聊天,胤禛还会经常去给康熙请安,并汇报自己的思想动态和工作进展等,“以诚效示君父”。
年老的康熙对胤禛非常满意,在他后期执政的过程中,将许多政务都交给了无心争储的胤禛。
比如康熙六十周年大庆,回盛京祭告祖陵;比如贡士会试试卷的复查;比如清查京、通两仓仓米发放等等。而且胤禛把这些事都办理得有条有理。
胤禛除了工作上让康熙满意,生活上他也多替康熙解闷。
当时,康熙因众皇子夺嫡事件,烦恼不堪。胤禛看了不忍,想到家中的牡丹开得正艳,于是邀请康熙前往游玩散心。
胤禛的家,康熙并非第一次去。《清圣祖实录》里记录的,就有11次之多。由此可见,康熙对这个不争储的皇子,那是非常喜欢的。
这一次,在赏牡丹的时候,在胤禛的精心安排下,康熙见到了十岁的孙子弘历。
英俊少年弘历表现得非常出色,他落落大方的举止,敏捷得体的对答,无不让康熙倍感惊喜。于是当即表示,要将弘历带回宫中养育,亲授书课。
弘历入宫以后,陪伴在年老的康熙身边,更是表现不俗,深得康熙疼爱。
可以说,弘历的存在,为康熙最终决定把太子之位传给胤禛,加了不少分。在康熙看来,如果把皇位传给胤禛,最后必然会传到弘历头上。也许正是这样,康熙下定了决心。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病重。在病榻之前,康熙招来朝中重臣马齐,对他说:“雍亲王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当立为嗣皇,而其二子弘历,颇有英雄气象,当立太子。”
就这样,康熙去世后,天下第一闲人胤禛,成为新一任皇帝。
胤禛之所以能夺嫡成功,除了他具备极强的办事能力和政治经验以外,也许还因为他有非常高的政治智商和情商。同时,他儿子弘历的存在,也是他最终胜出的重要支持力量。
(参考资料:《清圣祖实录》《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