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清朝入关后剃发易服,为何允许道士例外

清朝入关后剃发易服,为何允许道士例外

清朝统治者入关后施行“剃发易服”令。前期为鼠尾辫,中期为蛇尾辫,后期为牛尾辫。这种明显带有统治色彩和清朝满族样式痕迹的发式,一时间风头无二。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或者用更精确的言语来形容,强制性、残酷化在全国普及。

但在如此高压政策之下,却有一部分人可以逃离开去、仍然保留汉族的传统衣冠发式,那便是道士。那究竟是为什么,道士会成为如此特殊的群体呢?接下来请跟随笔者一同探讨。

首先得弄明白清朝统治者为何如此狂热于推行“剃发易服”令。这其中有几点原因。第一,当然是为了政权的稳定与巩固,在人口相对处于不利地位的条件下,清朝统治者试图采用这样的举措来促使汉族人的屈服。当然这其中也带有一定的摧毁汉族自尊心的目的。

第二,是为了不被汉族的文化所影响,这种表面的举措看似不起眼,但实际上会潜移默化地增加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日复一日的与汉族人相处的过程中,若发式、服饰都一样,清朝的子民就会觉得自己本身就是汉族人,这样不利于突出清朝的统治地位,也不利于保持满族人自身的优势感。

第三,清朝统治者希望后代始终明了自己的统治身份以及保有自身的民族特色。总结来说,无外乎想要统治地位的进一步巩固,以期用这种有以小见大作用的方式达到稳固政权的目的。不得不说,实在用心良苦,也是历史上颇为罕见的举措。

而关于道士免于“剃发易服”,有两种说法。其真实性和准确性无法最终定夺。其一是清初清朝统治者因汉族对“剃发易服”令产生极大的排斥而做出了一些妥协和调整,在民间奉行“十从十不从”政策,而与道士相关联的则是其中的一条“儒从而释道不从”。

因此,在政策的准许下,道士自然而然就拥有了这项特权。但这“十从十不从”政策并不是官方认可的,只是清朝统治者对民间势力的一种小幅度退让,没有发展成为板上钉钉的法令,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此政策就不具备法律效应。它的实效和那些已成为不刊之论的法令一样,是统治者需要承认、奉行和坚持的。

其二是张天师和道士王常月向顺治皇帝倾尽口舌而争取来的。值得关注的一个细节是,当时清朝的统治者极度厌恶甚至反感道教和佛教。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最终说服成功是不太可能的,这就牵扯到了当时的政治环境。清朝统治者的入主中原造成了极大的震动,汉族人民“反清复明”的活动此起彼伏,其间还伴随着各地的起事。各种民间教帮也纷纷抗击清军。在多重力量的夹击之下,清朝受到了不小的打击。

为了缓和矛盾,也为了积蓄力量,最终清朝统治者答应了张天师和道士王常月的建议。自此,道教徒不必再“剃发易服”。

从探寻清朝道士可以保留汉族的传统衣冠发式的缘由中我们可以发现,统治者在做出某项决策时,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考量,也受到多方力量的影响。不得不说“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实在具有大智慧。

顺应历史潮流向前发展必然不会被时代所抛弃。而还有一点值得我们现今的人所注意,就是需要尊重各民族的民族特色,我们都是中华儿女,不分贵贱,是一个集体。作为少数民族自身来说,也要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的民族,万不可以产生诸如自卑之类的负面情绪。

北魏鲜卑民族在大规模的“汉化”过后最终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消失殆尽,也自此整个民族湮没无闻、消失在之后的中国历史中。由此可见。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各民族人民需要正视自身,要彼此尊重,也要自我尊重。这样,才可以“百花齐放”,最终促进有利局面的形成与发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民族,统治,入关,发式,举措,清朝,易服,政策,力量,民间,观点评论,统治者,清朝,道士,汉族,发易服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民族,统治,入关,发式,举措,清朝,易服,政策,力量,民间,观点评论,统治者,清朝,道士,汉族,发易服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民族,统治,入关,发式,举措,清朝,易服,政策,力量,民间,观点评论,统治者,清朝,道士,汉族,发易服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