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比较完美的人,如果说他有被后世诟病的地方,就是他一生发动了五次北伐,都没有取得太大的功劳。这件事在当时就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尽管蜀汉的君臣依然对他充满尊敬,但也少不了在这个问题上说三道四。当年,谯周之所以能怂恿刘禅投降,就在于谯周认为,连年的征战已经让蜀国困苦不堪。所以,他怂恿刘禅投降这件事,其实是为蜀汉的老百姓减轻痛苦,促进整个中华民族统一。陈寿写《三国志·诸葛亮传》的时候,写完诸葛亮一生事迹后,又用了非常大的篇幅,来谈论诸葛亮北伐的事情,显然就是为了表明,他对北伐这件事也是有意见的。觉得诸葛亮这样做,多多少少有些穷兵黩武。
不过说起来,诸葛亮并不是没有机会获得成功。第一次北伐,就是诸葛亮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如果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能够成功,那么也就没有后面的连续不断北伐的事情了。打个比方,这就相当于下雨,如果一开始就下一场透雨,这场透雨下完后,云层就消失了,天空就放晴了,接下来就会是一个大晴天。但假如一开始下雨,下得不痛快,那么此后可能就会变成阴雨连绵。雨会一直下个不停,但又不大。这种状况,会延续很长一段时间。
可以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本来应该下暴风骤雨,但是这场雨没下好,最终变成了淅淅沥沥的连绵阴雨。
诸葛亮之所以没有把北伐这第一场仗打好,归根结底就是马谡把街亭给丢了,使得北伐军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牵制点,这场北伐战争也就失败了。
按照历史记载,马谡之所以失街亭,是因为他违背了诸葛亮的命令,自作主张干一套,因此才出现这个巨大的失误。那么问题来了,马谡本来是诸葛亮一手提拔起来的人,他对诸葛亮也是充满感激,为什么他却不听诸葛亮的命令呢?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咱们先来看看,诸葛亮究竟让马谡做什么?
当时,诸葛亮是让马谡当先锋,去守街亭。不过,他这个先锋非常特别,和其他的军队的先锋不一样。一般的先锋军,是要摧城拔寨,打好头一仗。只要打好头一仗,就可以鼓舞整个大军的士气。但是诸葛亮给予马谡的这个先锋,任务不是这样的,只是让马谡把街亭守住就可以了。这个街亭将是北伐大军的一个重要通道。但要从这里过,需要先把敌人引到别的地方去。所以诸葛亮对外扬言要从斜谷那儿通过,还让赵云和邓芝据守箕谷。只要把曹魏大军引过去,大队人马就可以很安全地从街亭通过。
但是马谡的理解有偏差,他把自己当成一般的先锋军,所以他决定和张郃打一仗。只要打败了张郃,就能够鼓舞士气。
当时,包括王平在内的很多将领,都提醒马谡,擅自和曹魏军队开战,是违背丞相军令的,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做法。希望马谡不要到山上去扎营,而是只要守住街亭就可以了。马谡没有听大家的意见,坚持按照他想好的这两套战术来打仗。最终的结果是,马谡的军队根本就无法突破山下张郃的防线,不管马谡冲几次,都冲不垮张郃。这样一来,一时间军心大乱,马谡真正把自己置之于死地了,可惜并没有“后生”,反而是“后死”。
那么马谡为什么要违背诸葛亮的命令呢?他想得好好的战术,为什么没有成功呢?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能会得出一个结论,马谡对“先锋军”的理解有误,认为诸葛亮是让他“先声夺人”,所以才会打这一仗。
显然并不是这样的,马谡对他的任务是很清楚的。他之所以要打这一仗,是为了救自己。或者说,他急于证明自己。
马谡太想打赢这场仗了。说起来,马谡打赢这场仗,对整个北伐大军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帮助,但是对马谡本人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说对整个北伐没有太大的帮助,是因为,马谡就算打赢了,也并没有改变战场的形势,说不定反而还是一种破坏。因为诸葛亮想的是让街亭这个地方不要有太大的压力,以便于大部队能顺利从这里走过。假如马谡打赢了这一仗,必然会引起魏国军队的重视。魏国军队说不定会派重兵前来围攻街亭,那样的话,街亭将面临极大的压力。街亭这个地方增加了太多的魏军,是不利于诸葛亮北伐大军通过的。
因为马谡一开始就没有得到蜀汉朝廷上下的认可。真的是整个蜀汉朝廷上下都不认可他。首先就是刘备不认可他。刘备在临死前,曾给诸葛亮讲,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要知道,刘备当时是托孤,朝廷中那么多将领,那么多大臣,他别的人不说,偏偏说一个下级军官马谡,这是非比寻常的。
这说明,他已经看出来了,诸葛亮要重用马谡。实际上,重用马谡也没有什么大问题,谁还能没有一个帮手呢?刘备一定要提马谡,就是他对马谡高度不认可,并且认为,马谡一定会坏大事。
虽然这个话是刘备给诸葛亮说的,诸葛亮不一定讲给马谡,但是肯定也传到了马谡的耳朵里了。这是来自于朝廷最高领导的不认可,马谡内心能平静吗?
刘备在那时候说这个话,说明什么?说明不仅仅是刘备看不上马谡,朝堂上下的人都看不上马谡,大家都觉得马谡无非是走诸葛亮这个上层路线,依靠拍诸葛亮的马屁,获得了诸葛亮的信任。他们觉得马谡没有能力。没有能力是一点,可能马谡由于获得诸葛亮的重视,也不大瞧得上朝廷中的其他人,因此和大家的关系不好。这种不好让大家实在不能忍受了,所以才传到最高领导刘备的耳朵里。
刘备说马谡不可大用,理由是他言过其实,好说大话。其实除了这个原因外,还有个原因,就是马谡和大家不团结,他不服众。一个不团结不服众的人,走上领导岗位,对国家显然是不好的。刘备最担心的,就是这一点。
这里顺便说一句,其实诸葛亮安排马谡,并没有大错。毕竟只是让马谡去守街亭,而不是带兵攻城。所以作为守城的话,也不需太大的能力。马谡虽然没有带兵打过仗,但是让他干这件事,诸葛亮觉得应该完全没问题。
可以说,大家反对让马谡当先锋,这是对他公开的轻蔑和鄙视,这种轻蔑和鄙视,再一次伤了马谡的心。所以,马谡急于证明自己的愿望,变得极为强烈。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马谡运气不好,他遇到了张郃,因此才没有打赢这一仗。如果他运气好一点,打败了张郃,他就青史留名了。这个说法不对,马谡当时是不可能打败张郃的,道理很简单,马谡虽然一次性用了两套战术,这两套战术也非常的神奇,而且似乎颇有道理。但是它的前提条件是,这支军队必须绝对听马谡的话,马谡让他们往前冲,他们绝对不会犹豫不决,可是由于大家都瞧不上马谡的,必须绝对服从马谡。但实际上,谁也不买马谡的账。作为马谡最重要的副手王平,也反对马谡。因此,马谡这套战术,根本就没有执行的基础,大家冲起来就有点犹犹豫豫,一旦冲不垮张郃的防线,心里就会更加胆怯,更加慌乱。所以说,马谡想要打赢这一仗,几乎是不可能的。
马谡不可能打赢这一仗,打赢了对北伐军也没有什么好处,反而可能是坏处。但这是给自己正名的机会。马谡为了一己私利,不顾大局,又坑了对他信任有加的诸葛亮,实在是蠢不可言。他获得千古骂名,也是罪有应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