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清朝军队只会使用大刀长矛,在被西方列强暴打之后,才逐步使用火器。这个错误认知可能是受到了各种影视剧的影响,因为影视剧中的清军似乎只会弓马骑射。其实,早在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清朝军队就已经装备了大量的火器,虽然性能不如西方军队先进,但与同时期的英国陆军相比,差距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本文通过分析乾隆年间的几场著名的外战,试图判断出清军与当时东亚范围的一流外军相比,战斗力究竟如何?
先来看看清缅战争。首先要强调的是,18世纪中期的缅甸贡榜王朝正处于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此时的贡榜王朝扩张性十足,堪称不折不扣的地区小霸,搅得四邻不得安宁:西北方向,灭掉印度东部的阿霍姆王国和曼尼普尔王国,并且一度击败英属、法属东印度公司的干涉;北面,灭掉掸族政权;向东,灭掉南掌(老挝),向南灭掉暹罗(今泰国)。算得上打遍东南亚无敌手!
当时缅军的装备水平在东亚范围内也堪称顶级,与清军的对比如下:
火枪方面,史载缅甸装备的是“自来火”,即燧发枪。而且,缅军里有大量的葡萄牙、法国雇佣军,缅军士兵的射击技术直接来源于西式训练。
贡榜王朝的武器购买渠道早已经不再局限于葡萄牙一国,而是法国和英国这些更强大的军事强国,18世纪中期缅军已经大规模装备燧发枪。
燧发枪
火炮方面,缅军当时已经有法国提供的舰载炮以及陆战炮,和清军在运用火炮的战术思维上已经有了初步的代差。
而清军的火器只有鸟枪,外加因为运输困难只能带过来的一些小口径火炮,和缅军相比相差不可以道里计。
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伊犁将军明瑞奉旨征缅,清缅之间的蛮结之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爆发。
明瑞画像
蛮结,在今日缅甸的南渡河以东。这里群山环绕,有着大片的原始森林,热带丛林中的瘴厉和毒虫远非中国可比。
缅军依托地利,修建了坚固无比的巨木大寨,这种独特的防御工事为缅军独有的特点,会给入侵之敌带来极大的麻烦。事实上,缅军的这种巨木战术最终决定了整个清缅战争的结局。
直到清缅战争结束一个多世纪后,英缅战争爆发(1885年),这种木寨才在英军近代化的炮火之下被攻破!
缅军巨木塔楼
1767年十二月,清军统帅、伊犁将军明瑞,率领二千八旗军和部分贵州绿营兵向缅军“蛮结大寨”发起进攻!
一开始,缅军想利用兵力优势“拒敌于国门之外”,冲出来和清军野战!
不料,当时的燧发枪威力有限,而清军阵中的披甲骑射手极为机动灵活,在清军鸟枪兵的掩护下,利用机动优势,“四面环攻”!
在清军骑射的精准打击之下,缅军前锋迅速溃败,于是缅军祭出撒手锏——火枪象兵!
缅军火枪象兵
一时之间,清军阵型被冲乱,八旗兵的马也受到了惊吓。眼见局势不利,明瑞迅速改变战法,直接下令朝着大象的身躯开火。
清军中精锐的健锐营士兵稳住了阵脚,用火枪和手中的长刀集中打击大象的腿部,混战中,大象受伤后发狂,象群纷纷掉头往缅军的阵营冲去,随即缅军队列被冲散,清军趁势大举追击,毙敌无数。
缅军的燧发枪队列
缅军之前在野战中就吃过亏,这次更是被清军打得落花流水,于是只能把战场主动权交出,龟缩进木寨内,试图凭借这种奇葩的坚固工事阻止清军攻势。
清军这边,明瑞一马当先,在阵前督战。话说明瑞可是参加过“黑水营之战”的名将,劫后余生,还怕你这区区雕虫小技?
但见清军中精锐的贵州藤牌手组成方阵,手持巨盾,悍不畏死,顶着缅军密集的弹雨向前快速移动,一路冲到了缅军蛮结大寨的近前,准备硬攻。
“砰砰砰”!缅军燧发枪的铅弹打在清军藤牌手的盾牌上,盾牌被击穿了,士兵纷纷倒下,可是在明瑞严酷的督阵之下,清军并没有停下脚步。
藤牌兵
此时顶在最前面的是一名来自贵州的小兵,名叫王连,有着多年的军事经验,是一名老兵。马上要到缅军大寨了,“三十步,二十步……”,说时迟那时快,王连奋力把标枪投了出去,一下子把对面的缅军火枪手扎了个透心凉!
紧接着,他和战友们拔出腰刀,左手持盾、右手拿刀,大叫着扑了上去,疯狂地用刀砍木桩,可是没想到缅甸的巨木树桩如此坚硬,根本砍不动。
而缓过劲来的缅军长矛手,开始从木寨后面拿长矛攒刺,不停地有战友受伤倒下,而清军的骑兵和火枪手只能在后面看着干着急!
正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王连猛然发现了木桩有一个缺口。于是,他奋不顾身地从这个狭窄的缝隙跨步而上,三下两下翻进了缅军大寨!
缅军没想到敌人居然直接跳进来,一时间愣住了。王连手举腰刀奋力砍杀,在千百人之中来回冲杀,一夫拼命,万夫莫当,连续砍倒了十几个缅军士兵!
随后清军士兵纷纷从那个缺口处翻进来,从里面把木寨的大门打开了。
明瑞和参赞大臣观音保在远处看见,大喜过望!一声令下,清军骑兵出阵,直扑缅军大营!
呼啸而来的上千名八旗马甲如一片乌云卷起飓风,箭落如雨,冲进木寨之后四处践踏砍杀,清军步兵随后蜂拥而入。
缅军大溃!
奉命驻守的缅甸宰相摩诃悉都一看大势已去,带着一些随从匆匆离开。蛮结大寨就这样被攻克了!
蛮结之战,清军击毙缅军主力四千多人,俘虏数百人,令缅王孟驳(雍籍牙大帝次子)无比震惊。
捷报传到北京,乾隆帝大喜,罕见地加封明瑞为一等诚嘉毅勇公(四字公爵)!
而小兵王连也引起了乾隆的注意,一个小兵,以个人的勇武在关键时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让乾隆对贵州的绿营兵刮目相看,直接火线提拔,王连因此一跃升为从三品的游击将军。
史载:“明瑞抵栅下,亲冒枪炮督兵进攻,贵州步兵王连睨栅左有积木,躤之以登,跃入栅内。
贼乱,莫知所措,多被杀,遂破其一栅。旋复攻破三栅。捷闻,晋封明瑞诚嘉毅勇公,特擢王连为游击,馀俱交部叙功。”《清史稿》列传·卷三百十五 缅甸
明瑞大军孤军深入,连续击溃缅军,最近距离缅都阿瓦只有70华里!但是好景不长,因为连胜之后的轻敌,清军的后勤被缅军切断。
军中开始缺粮,明瑞迫不得已,开始率军撤退。缅军集结优势兵力,尾随追击。明瑞打算先回木邦土司,途中听闻木邦被围,于正月初十改向宛顶撤退。
正月十四日,明瑞设伏,向尾追不止的缅军突然反击,歼敌四千余,缅军被打怕,不再追得那么紧。
史载:明瑞曰:“贼轻我甚矣,不一痛创之不可!”时贼上山来追,万枪突出,四面兜击,贼溃坠者趾顶相藉,坑谷皆满,杀四千馀人。
二月初,明瑞军距离云南边境宛顶(今丽水市)已不足二百里。
而就在边境的另一路,清军主将额尔登额连续收到乾隆下令救援的圣旨后却畏敌如虎,一直按兵不动!
此时缅王孟驳调集所有缅军精锐,从明瑞军前方、后方和侧翼出击。二月初七日,五万缅军将明瑞率领的万余清军围困在小孟育处。
缅王孟驳
此时的明瑞大军已经没有军粮,连弹药和弓箭都很少了,援兵迟迟未到。
明瑞觉得已经没有什么希望了,叫来参赞大臣观音保、领队大臣扎拉丰阿、总兵哈国兴等几个人商量了一下,打算趁夜突围。
二月初十日夜,清军开始突围。
明瑞和观音保、扎拉丰阿以及御前侍卫数十人,率领尚有战斗力的数百满洲健锐营兵殿后。
最后的血战开始了!
五万缅军把清军围得水泄不通,在黑夜里点起万千火把,向黑影中的清军开火!
明瑞亲自带队,率领几十名身经百战的侍卫和数百名健锐营官兵奋勇冲杀,利用雨林的掩护,一次次向缅军发起突击。所幸的是,缅军依然不敢和清军在白天正面野战,只在夜间发起攻击和放枪。
最终,领队大臣扎拉丰阿中枪阵亡,参赞大臣观音保以身上携带的最后一支箭刺喉自杀。明瑞身受重伤,用尽力气骑马疾驰了二十多里,“手截辫发授其仆归报,缢于树下,其仆以木叶掩尸去”。
清兵在突围中共有千余官兵战死。
十四日,总兵哈国兴、常青以下万余官兵突围回到云南境内宛顶。值得一提的是,刚升为游击将军的王连也死里逃生,清军大部队终于得以生还。
在绝境之中,面对优势敌人的重重包围,清军中最精锐的满洲健锐营官兵体现了悍不畏死、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18世纪末的廓尔喀军队放在整个东亚范围都属于顶尖精锐。廓尔喀军普遍装备英式燧发枪,曾在1769年和1814年的两次英尼战争中,击败英属东印度的军队。
第一次是在1767—1769年的尼泊尔统一战争中,英属东印度公司派遣金罗克率军2000名进入尼泊尔,干涉尼泊尔内战。廓尔喀军队将英军诱入山地,利用地形优势予以重创,英军最终退回印度。
第二次是1814—1816年的英尼战争,尼泊尔军队在台拉登山区(Dehra Dun)给予英军粉碎性打击。
直到1816年,英军集中了整整两万兵力(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最多只出动了1.5万人),奇袭马克万普尔,逼近加德满都,才最终迫使尼泊尔投降。
可以说,清军此战面对的对手无论是从武器装备、战斗意志和战斗技巧等各方面,都是不折不扣的劲敌!
1792年六月,清军在翻越喜马拉雅山后,已经深入尼泊尔境内数百公里。此时,清军逼近廓军严守的东觉(Dhunchay)。
东觉是廓尔喀重要的关卡,廓军据险而守,在横河南岸,海拔极高的山巅立营。半山以下筑有木城、石碉、石卡,一直到山脚下“横河”的河边。
清军的任务是从横河北岸打到南岸,再攻占廓军在山顶的大营。这个作战任务,即使放到今天也是无比艰巨。
南岸和北岸,两座大山夹河对峙,壁立数千仞,下视“横河”,仅如一线,绝险之极!
六月初三日,清军抵达北岸,猛将台斐英阿领队由正路用大炮昼夜轰击;
海兰察取间道绕行,率领索伦劲旅一路翻山越岭,如同神兵天降一般,突然出现在敌军的七处据点,之后血战攻克;
清军主帅福康安则率领满洲、索伦,迂回到上游水浅处渡河,然后开始爬山仰攻,六月六日冲进了廓军的营地,一顿狂杀猛砍!
清军和廓军比枪法,然后近战比刀法,经过激烈的肉搏,一举击败廓军!
狭路相逢勇者胜!悍勇的廓军遇上了更猛的清军,只能四散逃逸。
六月九日,清军追击至雍鸦山(Ramchya)。
这一场战争亘八个昼夜,清军约6000多人,在海拔五、六千米的喜马拉雅山间作战!
清军将士登山陟险、鞋袜磨烂,而当地大雨如注,山巅气寒,入夜雨冻成雪,兵丁昏夜登山,遇有高数丈的巨石,须攀援树枝,跳跃上下,随身的弓箭多致损折……
这样的作战条件和艰苦程度,实为历史上罕见!
清军主力于七月初二日晨,越过雍鸦山,下至山沟,仰攻噶勒拉山巅上对方的据点。
自辰至未,终于攻下木城石卡,乘胜追逐敌人到堆补木山口,复登山击败廓军,这时已是半夜——清军在高原之上,崇山峻岭之间,连续作战二十个小时不休息!
喜马拉雅山
这份体力、耐力和坚韧之力,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次日,福康安率军过河,进攻甲尔古拉山。此处是尼泊尔首都最后的屏障。
适值大雨倾注,山崖险滑,直上20余里,将近木城,山势更陡,清军冒着枪林弹雨仰攻!廓军趁势下扑,集木集山梁上的另外一队廓军也来接应,从旁抄下,欲夺回大桥断绝清军退路!
而横河与大河汇合处的大河西岸又有一支廓军,放枪助攻,据说这三支廓军也不下“七八千人”,福康安等陷入了重围。
猛将台斐英阿中枪身亡,海兰察督率索伦兵勇猛冲杀,攻击肉搏反复多次,逆转了局势,最后廓军败逸!(以上内容摘自《乾隆朝第二次廓尔喀之役(1791一 1792)》(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要知道,这是在海拔极高、人迹罕至的喜马拉雅山上作战——敌人占据地利以逸待劳,居高临下用燧发枪凭险固守,而清军疲劳作战冒险仰攻,仍能一举击败敌军,纵观世界军事史,也是难得一见的奇迹!
乾隆年间的清军精锐,就战斗力而言,可谓打遍东亚无敌手,这也是乾隆能够拓地两万里、奠定中华版图的最重要的军事原因,同时彰显了乾隆自登基以来,强力整顿八旗军的优异成果,尤其体现了清中期雄厚的经济实力。
当时平新疆,耗银三千多万两;平大小金川,耗银七千多万两;征缅,耗银千万两;反击廓尔喀,耗银千余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