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诞生了诸多幅员辽阔的王朝与雄才大略的君主。在这其中,明太祖朱元璋给我们留下了太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他的一生也极具传奇色彩。即便死后被葬在了明孝陵内,600多年间无人敢盗,甚至连康熙乾隆都曾去参拜。
1328年,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中,家中排行第四,家族兄弟中排第八,故名朱重八。15岁时,旱灾、蝗灾和瘟疫接连席卷了朱重八所在的濠州(现在的安徽省东北部),饿殍遍地,民不聊生。
朱重八的父母与两位哥哥们都接连死去,只剩下他和二哥,在草草埋葬了父母兄长后,各自逃命去了。
年纪尚小的朱重八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进了皇觉寺,剃度成为了行童。虽然日子仍不好过,但总算勉强得以生存,可惜好景不长17岁时当地又闹了饥荒,只能被打发出寺,托钵流浪。
1351年,因为天灾频发与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各地纷纷爆发了农民起义,其中有些人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
到了1352年,时值24岁的朱重八不知是受到了命运的召唤还是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加入了红巾军。此时,离他葬下父母兄长独自求生,已经过去了整整9年,距离他称帝还有16年的时光。
进入红巾军后,朱重八凭借勇敢和机敏,很快得到了重用。并在此时重新起了正式的名字,便是后来的朱元璋。
朱元璋从自己的家乡开始,募兵,纳降,渐渐也有了自己的队伍。由于他采用减少杀戮,善待人才和民众的策略,军队军纪严明,战斗力强,也受百姓的欢迎。
同时采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方式,不急不躁,在群雄并起的时候,稳住阵脚,悄然完成了自己军事力量的积累。
在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强敌一统中原后,朱元璋果断北伐,一举击溃了仍盘踞在北方的元朝余党。
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从一介贫民到一个朝代的开创者,朱元璋深明百姓的不易,常常减免受灾百姓的赋税,给以救济。
社会的发展在他的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措施下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恢复和发展,所以这段时期也被称之为洪武之治。
朱元璋对待百姓仁慈,绝不代表他是一个心慈手软之人。对于贪腐的官员,只要贪污金额达到60两的官员,一律格杀勿论。
在朱元璋当政期间,一共发起了6次大规模的肃贪整治,因此而掉脑袋的官员人数高达15万之多。
也许是因为年少困顿,只能勉强埋葬父母的凄凉光景,也许是因为自诩不弱于刘邦,想要在死后仍有宏伟陵墓让世人记得明太祖的文治武功。
厌恶贪腐且极其节俭的朱元璋,对于修建自己的陵墓,却动用了十万工匠整整修建了二十五年,直到朱元璋离世都没有完全修建好,直到永乐三年才算是基本修建完成。
开始修建帝陵的第二年,与朱元璋情深义重的马皇后去世,谥号“孝慈”,朱元璋将马皇后先行葬入帝陵之中,同时将帝陵定名为“孝陵”。
明孝陵所在的南京紫金山南麓独龙阜,是个坚固的石头山,修建者横向开凿出通往石山内部的通道,再将石山内部掏空修建地宫。
作为一个石制的整体,想要从外部强行破开,不使用爆破手段或是现代的重型设备基本是不可能的,而明孝陵距南京市中心约5.3公里左右,如此大张旗鼓的动手怕是“蟊贼”们不能也不敢的。
不能使用惯用的伎俩开凿盗洞,那就只能试图寻觅明孝陵的入口了。明孝陵山上设立了一个宝顶,上面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但墓道和墓室却不在宝顶正下方。据说是因为正下方的岩石过于坚硬,难以挖掘,于是选择了偏西方更便于挖掘的砾岩侧。
若没有现代的检测仪器或者大规模的探寻,草率地在明孝陵宝顶之下挖掘,也只能是徒劳无功白费功夫。
即便侥幸找到了墓道,明孝陵封土层下被铺设了大量地鹅卵石,一旦有盗墓贼挖开封土,鹅卵石便会倾泻而下,将盗墓贼和他的盗洞一举掩埋。
朱元璋死前便开始挑选孝陵卫,一卫5600人,人人都是精锐,专门负责拱卫明孝陵。他们比起明朝人人皆知的锦衣卫毫不逊色,但职责不同,只是默默守护着沉睡在陵寝中的君王。据史料记载,孝陵卫世代更替,一直驻守岗位167年,直到明朝灭亡。
到了清朝时期,为了缓和满人和汉人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不仅对明孝陵实施了保护,康熙甚至还在参拜明孝陵时,行三跪九叩之礼。
康熙一共南巡6次,其中5次亲自前往拜祭,即便自己没去,也派了代表官员代为拜祭。可见康熙对于明孝陵的重视程度,也确实起到了缓和满汉矛盾,安抚和收买汉族士绅的目的。
到了乾隆,同样效仿他的爷爷康熙皇帝,六下江南,更是一次不落地前往明孝陵祭拜。
等到清帝退位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也亲自前往明孝陵祭奠明太祖,孙中山与太祖有着同样地目标和抱负,那就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所以现如今地明孝陵已经不单单是明太祖的陵墓,更多地是一种象征,象征着汉人永不为奴,驱除鞑虏的精神。
朱元璋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他留下的绝不仅仅是一座明孝陵,他出身微末,历经劫难却不自弃。小有起色仍不急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放在当下,仍有不小的警示意义。
所以明孝陵历经600余年依然健在,未遭“毒手”,除了设计得当外,其实更是因为中华文化和精神从未断绝,流淌在每一个华夏儿女身上。使得小蟊贼无法得手,可能有坏心思的权贵不敢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