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劳动人民的智慧都是无穷无尽的,现在的美好生活也都是靠劳动人民亲手创造出来的。无论是享誉世界的万里长城,还是波澜壮阔的京杭运河,每一处优秀的历史答卷中都有劳动人民的身影。
清朝道光三年,在四川自贡市,几位农民于机缘巧合下开凿了中国著名的古盐井——燊海井。它采用了传统的冲击钝钻法施工,历时十三年建成,深度超千米,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口超过千米的井。这口盐井也为自贡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盐,作为平常调味中不可缺少的一味,在食品的发展历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从俗语:“做饭不放盐,香味少一半。”中不难看出,盐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四川制盐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据可靠记载,时任蜀郡的李冰组织当地老百姓开凿了我国第一口盐井——广都盐井。虽然当时的技艺不太成熟,但已经可以凿至十五米之深了。
后来随着技艺的不断改进,到了北宋初期,我国老百姓凿的盐井已经可以达到一百八十米的深度。由于四川地区特殊的地理形势,一百多米的深度远远达不到卤水所在的深度,但这并没有难倒辛勤的劳动人民,卓筒井技术的诞生,让盐井的深度达到了三百米。
盐作为身体必须的物质之一,不仅对维持生命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甚至还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谁占领了盐资源,谁拥有盐井,谁在世界之中就会有话语权。盐的正常产出,意味着可以不用另求他国。
自春秋时期管仲变法后,盐就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成为了国家严格管控的商品。买盐时必须到指定的地点购买,而且普通百姓贩卖私盐是要被抓起来的。由此都可以看出盐这种资源的重要性。
随着技艺的成熟发展,到了清朝时期,数百米深度的盐井已经随处可见,不过自然资源终有枯竭的一天。长期的开采和超负荷的向外运输,四川自贡市的盐产量已经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这种供不应求、资源濒临枯竭的的局面深刻地影响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对当地老百姓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恢复盐产量,在道光三年,几个自贡的农民决定凿一口可以产出卤水的盐井。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了十三年世世代代的努力之下,勤劳的自贡人民凿出了深达千米的燊海井。这口井不仅可以产出制盐所必须的黑卤,还能产出大量的天然气,这些天然气又可以成为制盐的燃料,这样不仅提高了制盐效率,还大大降低了制盐的成本。
燊海井开凿成功绝非偶然,它是一代又一代的先辈不断改革技术的成果。北宋初期兴起的卓筒井技术到了清朝已十分完备,也正是这样完备的技术体系为燊海井的成功开凿奠定了基础。
燊海井所采用的的卓筒井技术蕴含科学原理放在如今看也不过时。先是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杠,木杠的一端是挫头,人踩在另一端,由于重力的原因,挫头会在人离开的瞬间重重下落,类似于跷跷板,这样不断翘起下落的过程就让井的深度不断下降。
随着井深度的不断加深,会产生大量的碎石和泥浆,此时只要推动大地车,把扇泥桶通过滑轮运到井底,就可以把碎石和泥浆带出来。就是这样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不断努力之下,十三年之后,燊海井得以开凿成功。
燊海井的制盐工艺仍延续传统,于地下提取盐卤,随后倒入制盐的锅灶进行提纯,杂质提取后下盐渣,随后经过铲盐、淋盐、验盐等多道程序后,制盐环节才算走完。
令人喜悦的是,这口深达千米的盐井不仅可以产出盐卤,每天还可以喷出八千多立方的天然气。这样每天用自喷的天然气作为燃料熬制自采的盐卤,可以说是源源不断,无穷无尽。
燊海井成功开凿的那天,出现了让人兴奋的井喷景观,场面看起来气势恢宏。燊海井每天可以喷出盐卤一万多担,产出天然气八千多立方,八十多口盐锅不停工作,一天可以产出十多吨盐。
燊海井的成功开凿给当地的老百姓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每天十多吨的盐产量,按照当时盐价的平均水平计算,燊海井所创造出的财富总额是会让亿万富翁羞愧的。
燊海井的成功开凿不仅让当地政府百姓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盐商纷纷前来,当地的盐业志记载了当时的景象:人山人海,人声牛声锅沸腾的声音吆喝的声音混在一起,不是打仗却群声鼎沸,没有下雨却不见阳光,可谓是热闹非凡。
不仅如此,深达千米的燊海井成功开凿之后,凿井技术还传入了西方,也正是因为这个技术的传播,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凿井技术都得到了发展,而且还为世界石油开采钻井提供了借鉴经验。
这口深达千米的盐井虽然现在已经因为压力不足而停止工作,但他为后世所带来的经验技术,以及在凿井之中蕴含的勤劳艰苦坚持不懈的精神将永远影响着后世。
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也没有从天而降的经验。自贡燊海井的成功开凿,离不开辛勤的四川人民世世代代的努力。燊海井井口上飞舞的麻线绑定着无数盐工的命运,被盐卤熏黑的墙壁上书写着劳动人民的坚持不懈,一口口锅灶之中蒸煮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人类每一次灵光的闪现,都为后世的前行铺垫着道路,所有人的智慧凝聚在一起就是黑夜中的群星闪耀。深达千米的燊海井下喷出的不仅仅是黑卤和天然气,更是人民生生不息的希望和勤劳努力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