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皇帝生前有言在先,剿灭太平天国者可“封王”,可是最后曾国藩别说封王,连一个公爵都没有捞到,仅仅为一等毅勇侯,这与曾国藩是汉人关系很大。满清一朝一共封了五位汉王、24位公侯,这都是清朝早期的事情,最后他们大多死得很惨。
在当时以及后来的情况来看,曾国藩是侯爵,左宗棠和李鸿章同为侯爵,袁世凯是侯爵,冯国璋男爵。实事求是地说,以曾国藩的功劳封王并不过分,但由于是异姓,又不是满清贵胄,封王也有些过分,但封个公爵还是够格的,在此之前的道光七年平定张格尔之乱的满人长龄封一等公,太傅,但生擒张格尔的杨芳封二等候,太子太保。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无论是从粮饷筹措、兵员组织的难度、战争耗时、规模、烈度上都明显甚于张格尔之乱。而且完全是“自筹粮饷”,满清能给得非常有限。所以这个封赏,整个湘军上下无不群情激奋,也就难怪有人让曾国藩学赵匡胤。
实际上,清朝封爵制度有着严格的亲疏之别,满洲、蒙古、汉军,再次才是汉人。从康熙朝开始,非嫡亲宗室不封王,而从乾隆朝的明瑞,阿桂,富康安,兆惠,长龄之后,满清再也没有封过公爵,此条例仅适用于满蒙族后裔,跟汉人无关,这是满清皇帝的政治规则。当年洪承畴的功劳不亚于曾国藩,最后也不过是个轻车都尉,连一个男爵都没有捞上。这就是极度狂傲和残虐的外表下,原来躲着的是心虚又自卑的灵魂。公爵不封汉人,是出于统治的考虑(易富难贵嘛),不仅仅是在封爵这个问题上。历代异族统治阶级对汉统治策略皆是如此。
具体到曾国藩身上,又多了一层功高震主、鸟尽弓藏之意了。不让汉人掌握太大的权力,也是清王朝的基本策略。这里也有“保护”曾国藩的意思,如果汉人入旗另当别论,汉军八旗的地位不比蒙八旗低,汉军八旗兵自我认同为满人。是自己人,年遐龄、岳钟琪,年羹尧、孙士毅都是公爵。如果满清给曾国藩一个公爵,曾国藩未必敢要,后来满清给袁世凯封侯,袁世凯也坚辞不受,说不能和曾文正公比肩(实际上就是瞧不起了)。
太平天国之后,整个清朝的军事力量几乎都掌握在曾国藩及湘军手上,湘军派系的将领得到朝廷的重用,九大总督中,湘军系占了七个,可谓是绝大半壁江山,曾国藩的封赏自然就有了争议。按照曾国藩的功劳来说,封公爵并不过,但最后封了侯,但加一个世袭罔替。曾国藩不能封王或公爵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太平天国的财富问题,咸丰亲口所说“克金陵者王”,这是公开说的,咸丰的意思是以封王爵以鼓励满蒙八旗兵,但没想到真正打仗时,满州兵烂到家了,最后却是曾国藩统领的“民团”给剿灭了,这让朝廷处境尴尬,此时即便是咸丰不死也够呛能封曾国藩为王(公爵有可能)。
后来就是湘军外加曾国荃独吞太平天国所有家底,慈禧恭亲王一伙又不好惩治功臣,只得对曾国藩的爵位动动手脚。给个侯爵算客气了,曾国藩也知趣没敢说啥。曾国荃只封了伯爵还想闹,结果被严旨申斥。后来也乖了。但最后能谥号“文正”,已经算补偿了(满清一共才8个)。对于曾国藩而言,谥号比王爵更珍贵,他更希望要“文正”,而不是当王爷。
实际上,曾国藩将太平天国财富分给手下才是曾国藩真正的杀招,如果朝廷要查,曾国藩手下为保护生命换来的财富自然会一呼百应的给曾国藩打天下,财散人心聚,财聚人心散,自古成大事者第一要义:揽人心,养人望。但慈禧也不白给,一是既往不咎,二是裁撤湘军,三是扶持淮军,封曾国藩的学生为李鸿章为一等肃毅侯,到最后湘军还是做了鸟兽散。可见慈禧也是政治高手。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