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骆驼为什么没有被车轮代替?半部世界史的回答

骆驼为什么没有被车轮代替?半部世界史的回答

10.在中东,骆驼养殖者和农民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只有在鸿沟上架起桥梁,骆驼才可能得到普遍使用。架起桥梁意味着接受骆驼牧民作为该地区经济和社会整体的一部分。

11.决定双峰驼命运的,其实是杂交试验的副产品。历史上的某个时刻(显然是在伊斯兰时期),一种单峰驼发展起来,它完美地适应了伊朗高原。

12.弃用车轮,以及弃用一般性轮轴系统,并未导致退化。恰恰相反,水利灌溉、磨坊、制陶,以及其他需要使用轮子的行业,在伊斯兰哈里发繁荣时代都经历了技术改进。

13.更大规模的驮货骆驼经济标志着骆驼取代轮式交通,这与其说是技术退步,倒不如说是一大进步。

14.西方对骆驼的嘲弄观念,使得许多阿拉伯人也开始将骆驼视为一个落后的标志,这种动物在电影、文学、广告和新闻等媒介里标志着阿拉伯的一种负面形象。

15.只有先把脑子里关于阿拉伯人与骆驼的刻板印象涤荡一净,才能理解骆驼在中东和北非运输经济中崛起所造成的态度影响。

16.因为轮子消失了,北非和中东的城市不必穿这件“车辆紧身衣”(vehicular straitjacket),很自然地,这些城市逐渐发展出更适用的街道类型和布局。由于只供行人和驮畜来往,街道可以变成露天集市,也可以是通向住宅的狭窄死胡同。由于观念上不存在对街道宽度和拐角角度的强制标准,要保障的就是街道可以通行而已。毋庸赘言,这跟观念上强制而成的无序是完全不同的。

17.决定某一特定地区的运输经济模式的,主要是经济和技术因素,它们远比意识形态与宗教因素重要,而运输经济对社会其他层面的影响也一样,这种影响之深之大,甚至看起来会让人归因于意识形态和宗教这些似是而非的因素。

18.在殖民地,绝大多数情况下,西方人坚持使用轮子,而不认可骆驼原有的主导地位。随着帝国旗帜而来的,是马路和车辆。而西方人在自己国家尝试骆驼本土化的努力成效有限,规模太小,在引进骆驼的同时又过于天真地忽略了引进有经验的骆驼手和养驼人。

19.从今天这个机械化运输无所不至的时代往回看,无法想象一个不同的现代交通史,其中骆驼会在那些它们本不生息的国家扮演重要角色。但直至19世纪中叶,还没有人可以看得清,轮子即将快速、决定性地终结与骆驼之间长达两千年的竞争。那时,骆驼看起来似乎仍是一个好主意。

20.许许多多历史大事件都和骆驼有关,骆驼从阿拉伯南部海岸的乳品提供者,崛起为能够在世界交通经济中将轮子逐出大片区域的主宰者。

21.世界许多地区的文化整体上受到驮畜骆驼使用的显著影响。不过,这个时代的终结,并不意味着骆驼对人再无用处。就算肉品生产不能如当年穿越撒哈拉的驼队那样激发起人们心头的浪漫之火,也一定符合人与动物世界整体关系的基本框架。骆驼可以继续为人服务,它脸上那轻蔑的神情会提醒人们记起逝去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骆驼优越于人类引以为傲的发明——轮子。

前言

如今,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这么多拥有数以百万计人口的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不再有与其他动物亲密的、有意识的接触。美国超过70%的人口居住于城市,他们接触的动物仅限于家庭宠物、包装肉和寄生虫。仅仅半个世纪以前,同样那些城市中的居民们,能随时感受拉车马匹的存在,并且认为动物为人类生活提供能量乃是天经地义之事。同样重要的是,那时占更大比例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每天都会接触农场动物。

过去半个世纪左右,不只发生在美国,也发生在其他工业化国家的人类与其他动物关系的变化,怎么说都不算夸大,但因为属于所谓“现代化”大变革的一个部分,它不大被单列出来讨论。然而,只要我们确认这一特定变化,就能够观察到它对于人类看待动物态度的影响。特别是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现象,例如人与宠物关系的强化、对狩猎的仇恨和对素食主义兴趣的复兴。简而言之,对动物的人本主义观正逐渐取代对动物的兽性主义观(animalistic view),后者不久以前还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随着对待动物的情感态度发生变化,智识态度(intellectual attitude)也发生了变化。动物行为研究已作为一个学科出现,在科学和公众层面都吸引了强烈的兴趣,这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可能。尽管与家畜紧密接触的减少对新态度的出现至为关键,驯化动物本身还没有被纳入研究视野。自然,我们依然在接触肉用家畜,但要隔着塑料薄膜,而挽畜早已成为历史。1973年康涅狄格州一个马肉屠夫因马肉需求量巨大而在电视上接受采访, 这个事实显示过去对马的多愁善感的依恋已显著下降了。类似的对马肉飞速增加的公众宣传在更早的20年前几乎不可想象,那时大多数买肉的人对役马仍有非常个人的见闻记忆。

我对骆驼的研究,部分归因于我对当今社会人与动物之间距离的思考。我不喜欢骆驼,我并没有在骆驼群里长大,我甚至从未跟一头骆驼特别亲近。在突尼斯一次 45 分钟的骑乘经历,足以让我知道生手骑多久就会受不了。简而言之,我是对骆驼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作为一种被驯化、被许多不同人群用多种方式利用、目前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逐渐降低的动物感兴趣。使用骆驼作为劳力——我自始至终都会强调骆驼历史的这一方面——在许多养骆驼的国家已成古昔,在大多数养骆驼的国家最终都将如此。因此,这一动物历史的这一方面,从本质上说已经完结,可视为大剧已终,因而为我们从整体上获得更清晰的认识提供了可能。

贯穿骆驼历史的两大基本主题,一是作为负重手段的驮运骆驼与轮式运输之间的竞争或并存关系,二是通常为游牧人的专门养育骆驼的人群与使用骆驼作为劳力但不养育骆驼的人群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两个主题可以分别打上经济史和历史人类学的标签,但本书并不特别采纳经济学家或人类学家的关注点。实际上本书的讨论风格更接近所谓的技术史,因为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使用骆驼的不同方式的主要标志,是利用动物能量的装备类型。但我写作技术史的意图并不比写作经济史或历史人类学的想法来得更多。

我的真正意图是,尽可能完整而简练地展示从古至今这一特定家畜如何融入人类社会的整体背景之中。这一意图有其思想与经历的根基。1967年,我想到(别人在我之前也已想到),似乎在中世纪伊斯兰史料中没有提到有轮车。因为我从《圣经》或其他别的什么地方得知古时候近东存在过战车,可以推测也存在过两轮马车(cart)和四轮马车(wagon),所以我很好奇是什么导致了轮子的消失。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使我相信骆驼是问题的核心,我写了两篇文章阐述我的结论。然而当时我没想深究骆驼的历史,一个原因是,作为受过专业训练的中世纪伊斯兰历史学家,我对动物几乎一无所知。我也意识到,为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寻找答案,会将我卷入我所不熟悉的地域、语言和学科。

回想起来,我认为使我投身于人与骆驼关系研究的经历发生在1966年的伊朗。那是我第一次去中东,我常常震惊于日常生活中家畜的无处不在。绵羊在伊斯坦布尔市中心的征服者穆罕默德大清真寺庭院里吃草,马拉车在土耳其和伊朗的小镇中比出租车更常见。我刚用过餐的餐馆前的马路上一只绵羊被剥皮,繁华的人行道上一只鸡被斩首后卖给买家。在美国生活中跟动物不甚接触的我,对这种到处存在动物的异域风情大感新鲜。

一天,我在伊朗东北部尼沙普尔的乡间小路上骑车,被一个牧羊人正往镇上赶的小羊群拦住了去路,我的这一观点转变了。我等着牧羊人清出道路,但他全神贯注:他正用他的棍子打一只奄奄一息的羊。既然我别无选择只能观看这一于我而言堪称恐怖的图景,我便开始思考。那些羊显然正被带到市场,而那只被打的羊显然非常虚弱,可能是病了。它走一两步就跌倒,然后被牧羊人打。我开始明白,牧羊人打它让它走,是因为如果羊死在半路他就无法卖掉它。我注意到,当鞭打对羊的移动作用越来越小的时候,牧羊人几近落泪。我认为他知道那只羊恐怕永远也到不了尼沙普尔了,但他还是不停地试着赶它走。如果它没走到那座城市,它也就不能存在了。

后来思索这件事,我得出结论:一只羊可能就是收益和损失之间的区别,就是一天的硕果累累与徒劳无功之间的区别。如果他是受雇的牧羊人,那只羊的损失可能会影响他的名声从而影响他的整个经济和社会地位。简而言之,我第一次意识到人与家畜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我早出生 50 年,要我来评估这类事件,我一定会认为这种相互关系理所应当。像过去一样,它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使我后来在骆驼研究中始终铭记定义了家畜特征的人类背景。我想了解的,不仅仅是骆驼养育者如何对待他们的牲畜,也包括当动物与不养育动物的社会接触时,它们会对这些社会施加何种影响。

声明本书并非一部骆驼大全,也许会显得多余。这是一本关于骆驼的书,但书中骆驼都与人类社会有关,只涉及骆驼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幸的是,这便意味着那种一提到骆驼就会联想到的问题——骆驼没水能走多久?骑骆驼会让人产生晕船的感觉吗?骆驼总在吐口水吗?——即使涉及也是一带而过。不过,这本书会提出许多新问题,对部分问题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并试图回答所有问题。

然而即使在所限定的骆驼与社会这个范围内,本书也不是一部大全。这个主题太大了,通贯深入的研究需要多方面的能力,我大多都不具备。我的研究几乎完全局限于已发表材料,加上很少的一点田野观察。即使在已出版的文献范围内,我也受限于语言工具、 材料的可获得性和阅读量需求。例如,养育骆驼的国家那巨量的旅行文献,我就仅仅举了一点例子而已。

出版这样一部不算成熟的作品,我的主要理由是,能在这个方向上有更大推进的作品,应当出自那些在该主题所涉及的诸多领域都受到适当训练的人之手。我希望,即使本书某些细节分析被推翻,整体理论的说服力也足以将骆驼饲养和使用的发展史构建成可深究细节的严肃学科,足以为对人与作为整体的家畜关系的研究提供更宽泛的动物学或人类学基础。

【内容简介】

传统观念一般把轮子看作推动社会进步的一大发明,而骆驼则是笨拙落后的运输形式。本书通过回顾骆驼从古至今的驯化和使用历史,层层深入、有理有据地挑战了这一出自西方人的刻板印象。作者借鉴考古学、艺术学、人类学、语言学,以及与骆驼饲养业相关的知识,同时运用大量图像证据,探讨了骆驼的使用对人类历史,尤其是中东和北非的历史产生的深刻影响,揭示了其中蕴含的社会、军事、经济、技术因素。本书具有开阔的世界史视野和鲜明的跨学科特色,论证科学充分,曾荣获美国科技史协会须发的“德克斯特奖”。

【作者简介】

理查德·W.布利特(Richard W. Bulliet),哈佛大学历史学与中东研究博士,哥伦比亚大学中东史教授,专长为中东史、伊斯兰社会制度史、技术史等。著有《尼沙普尔贵族:中古伊斯兰社会史研究》《骆驼与轮子》《伊斯兰:从边缘的视角来看》《大地与人:一部全球史》等,并出版过多本小说。

【目录】

中文版序言

晨兴版序言

致 谢

自 辩

第一章 骆驼与轮子

第二章 骆驼驯化的起源

第三章 骆驼驯化的传播与乳香贸易

第四章 北阿拉伯驼鞍与阿拉伯人的崛起

第五章 北非的骆驼

第六章 伊朗:单峰还是双峰?

第七章 作为挽畜的骆驼

第八章 无轮社会

第九章 如果骆驼是一个这么好的主意……

第十章 轮子的回归与骆驼的未来

文献综述

索 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经济,时代,社会,运输,轮子,骆驼,中东,影响,车轮,世界史,轮子,骆驼,中东,动物,家畜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经济,时代,社会,运输,轮子,骆驼,中东,影响,车轮,世界史,轮子,骆驼,中东,动物,家畜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经济,时代,社会,运输,轮子,骆驼,中东,影响,车轮,世界史,轮子,骆驼,中东,动物,家畜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