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北洋海军,于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事件结束后开始筹建,由北洋大臣李鸿章具体负责,是清王朝应对海防危机,尤其是应对肘腋之患日本的重要举措。
和当时已经具有近代舰船基础的船政轮船、南洋轮船以及广东轮船部队不同,北洋海军筹建时,所在的黄渤海地区几乎没有任何近代海军基础,于是筹建北洋海军的活动就从最基本的买军舰而破题。
经时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Robert Hart)从中牵线,由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主任金登干(James Duncan Campbell)具体操办,中国北洋海防线购买军舰的活动直接找上了当时世界第一海军强国英国。中国想要压制当时日本海军已经拥有的“龙骧”等铁甲舰,但又凑不出足够的经费购买更强的铁甲舰,于是在赫德、金登干的引导下另辟蹊径,走上了一条试图花小钱办大事的另类道路。1875年中方与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签订合同,以45万两银总价,订造4艘概念舰——小船装巨炮的蚊子船。这种军舰的设计理念是将舰体控制得极为迷你,以此节省总体造价,但是在小小的舰体上却装上威力足以压制大型铁甲舰的巨炮。虽然这种军舰有头重脚轻之嫌,巨炮发射时产生的巨大后坐力可能会将小小的舰体震得山呼海啸,但其低成本、高性价比的理念,正合清王朝的胃口。
清末北洋水师最早从英国购买的蚊子船“阿尔法”,后命名为“龙骧”
遵照中方的要求,4艘军舰两两一组进行建造,1876年的夏天,被临时命名为“阿尔法”“贝塔”的第一组军舰竣工,因为中方没有合适的人员,由中国海关伦敦办事处帮助雇用了一批英国海员帮助驾驶,送舰上门,从6月份出发,至11月抵达天津大沽。北洋大臣李鸿章在总税务司赫德的陪同下,兴冲冲地赶到码头参观盼望已久的洋宝贝,而眼见为实的景象却让李鸿章大失所望,两艘炮艇的体量实在过小,怎样也无法想象这种小不点军舰可以出海与铁甲舰逐胜负。更让李鸿章极为不快是,英国送舰水手排列成队接受他检阅时,一名可能没怎么见过世面的英国人过于紧张,手里握的步枪竟然走火,子弹从李鸿章的头顶飞过,险些酿成悲剧。
这番情况令在场的赫德恼火不已,生怕影响李鸿章对英国外售军舰的整体印象,随后立即指令伦敦办事处主任金登干,要求下一组2艘军舰的送舰人员必须精挑细选,不能再以乌合之众凑数。1877年2月,第二组军舰“伽马”“戴而塔”在英国整装待发,此次经金登干和英国政府反复磋商,英国海军部最终同意由训练有素的现役海军军人以从军队休假的方式,接受中国海关雇佣,为中国驾驶送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