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晚期的实际掌权者并不是同治皇帝,而是他的母亲—慈禧。这位掌管了清朝14年的传奇女性人物的一生都充满了争议。有人说她懦弱,因为正是慈禧在位时期,清政府签订了众多的丧权辱国条约。
也有人说,即使不是慈禧,清朝也迟早会灭亡,因为世界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谁都左右不了。其实,不管是哪一种对慈禧的评价,都是有着主观的局限性。就像女皇武则天的无字碑一样,功与过就是留给我们后人评价的,历史已经发生,谁都无法改变,作为后人,我们可以借古言今提出自己的看法就好。
虽然慈禧性格冷酷无情,自私又自大,但是她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就是孝顺。慈禧17岁就通过选秀入宫成为了贵人,所以能够见父母的机会屈指可数,这对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来说真的是太残忍了。
所以每次和父母见面,慈禧都异常的高兴。就在慈禧母亲60大寿的时候慈禧因为无法到场给目前贺寿,还专门写了一首诗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歉意,这是慈禧一生中唯一的一首诗,而且还被流传至今。那么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呢?
慈禧一生悲凉丧夫又丧子
每个女孩子的十七八岁,都是如花一样在阳光里绽放。但是,慈禧的十七八岁,却是她孤独一生的开始。
1852年,年仅17岁的慈禧进宫,进宫当年就被封为兰贵人。自此,一入皇宫深如海的生活便缠绕了慈禧的一生。入宫后的慈禧凭借着家族的荣耀以及自身对权谋的操纵,在后宫中步步高升。
到了1856年,慈禧更是生下来咸丰帝的唯一一位皇子载淳,也就是同治皇帝。在那个母凭子贵的年代,有了儿子加持的慈禧,后半生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的忧愁可言了。
也许是慈禧的前半生太过顺利,命运在慈禧27岁的时候跟她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因为长期乱服丹药,咸丰皇帝驾崩了。这对一个27岁的女人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但是,命运对慈禧真的是一点善意也没有,咸丰皇帝驾崩仅十几年,她的儿子,同治皇帝也弃她而去。而同治皇帝去世的时候只有19岁,慈禧也才四十几岁。青年时期的丧夫,中年时期的丧子,人生中的大悲把慈禧的前半生填的满满当当。或许是因为她得到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作为交换,她必须要付出一些代价。
慈禧的感情生活没有那么一番风顺,但是政治生活却是精彩无比。
一个人的野心是瞒不住的,当你没有看出这个人的野心的时候,说明时机还未成熟。慈禧就是这样一位实打实的野心家,她在咸丰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流露出了对权力的极端渴望。
所以在咸丰帝驾崩,年小的同治帝登基的时候,慈禧的野心一下子就暴露出来了。她抓紧一切机会与时间,联合当时和她一起贵为皇后的慈安,以及重兵在手恭亲王奕忻,一举将八大臣铲除掉。
这样一来,慈禧掌权的道路上就少了一个巨大的阻碍,从此,慈禧开启了对晚清政府长达47年的统治,也是这47年,晚清的百姓们开始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百事孝为先慈禧也是一位孝顺的女儿
得到了至高无上权力的慈禧,从此再也不用提心吊胆的活着了。坐在金銮带上的慈禧,可以真真正正的俯瞰整个宫殿,更可以光明正大的抬头感受皇权的照耀。
在后人眼中,慈禧的形象一直不怎么好,她倚仗着自己手中的权力,开始为所欲为。最可恨的是在国家陷入危难之际,她也不忘自己贪图享乐。当初为了修建颐和园供自己享受,慈禧更是动用了北洋水师购买舰艇的的费用。
除此之外,慈禧也一直延续清政府的闭关锁国的政策。当时的世界格局早就已经发生了变化,各国的工业都开始迅速发展起来,但是慈禧就是“闭着眼睛”装作看不见,依然沉浸在天朝大国的美梦中。
虽然慈禧在位期间有着种种的不好的影响,但是私下里的慈禧还是很孝顺的。我们前文提到过,慈禧17岁的时候就进宫了,一直到73岁,慈禧都是呆在皇宫里。所以,深宫内的寂寞她比谁都懂,而她的母亲就是她在皇宫内的最大的精神支柱。
也是因为这样,慈禧每年都给她的母亲过寿,不仅为母亲准备各种稀罕物件儿,还会给母亲写诗。其实慈禧的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她给其母亲写的这首诗也是非常的简单明了。
诗的题目是《祝母寿诗》,内容如下: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这首诗的前三句,我们不怎么熟悉,但是最后一句话对于我们来说真的是再熟悉不过了。我们经常把这句话加在自己所写的关于父母的作文里,只要把这句话加进去,感觉自己的作文水平瞬间提升了几个档次。
或许是因为早期的慈禧经历了人世间的大喜到大悲,或许是皇宫内的生活让慈禧厌倦了冰冷的人情。
母亲成了慈禧唯一能够做回自己的地方,也正是这样,慈禧非常珍惜和母亲的见面的机会,也才会想尽一切办法让母亲高兴。正像她自己所写的那样“可怜天下父母心”,只有真正懂得了母亲的伟大,才能写出如此深情的感受。
结语
从政治上的角度来评价慈禧,那她一定的是作恶多端的。她把自己的利益看的比国家的前途都要重,所以才会在晚清时期签下众多的不平等条约,以及做出了让国人感到耻辱的割地赔款的行为。
但是从亲情的角度来讲,慈禧对母亲的还是非常好的,她也和普通的女儿一样,深深的爱着自己的母亲,也渴望母亲能长久的陪着自己。或许也只有在母亲的面前,慈禧才会找到儿时的幸福和善良。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