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9年,艾斯林之战,9万法军溃败,拿破仑不敌卡尔大公。拿破仑首次在正面会战中受挫,卡尔大公也是惨胜,但守住了维也纳,保全了奥地利。
奥斯特里茨之战、耶拿之战后,沙俄、普鲁士、奥地利都元气大伤。与沙俄、普鲁士不一样的是,奥地利继续与法国对抗,拒绝跟拿破仑和解。
为了迫使奥地利投降,拿破仑亲率9万大军,杀向维也纳。埃克缪尔之战、雷根斯堡之战,拿破仑横扫奥军,卡尔大公两次都战败。
卡尔大公退往波西米亚山脉,奥军主力与维也纳之间的联系被法军截断。拿破仑留下达武元帅的4万兵马,牵制卡尔大公,然后直奔维也纳而去。
法军进展神速,卡尔大公心急如焚,急忙前往多瑙河北岸,阻止拿破仑前进。此时,卡尔大公希望赢得一场胜利,守住维也纳,保住奥地利。
一连串的胜利,拿破仑有了轻敌之心,认为卡尔大公不过如此。拿破仑下令士兵搭建浮桥,渡过多瑙河,抢占艾斯林、阿斯佩恩两个村落,但防备松懈。
艾斯林、阿斯佩恩距离维也纳不到十公里,一旦法军在这里击败奥军,拿破仑就能以胜利者的姿态,大摇大摆地进入维也纳,接受民众的“欢迎”。
对卡尔大公而言,艾斯林会战只能胜利,不能失败,这是一场国运之战。卡尔大公决定乘着法军半渡时发起进攻,将拿破仑赶回多瑙河南岸。
法军的渡河通道,仅有一座浮桥而已,这对奥军而言十分有利。卡尔大公派诺德曼准备好“火船”,在双方交战时顺流冲下,焚毁浮桥,截断法军退路。
为了迷惑拿破仑,卡尔大公多次派骑兵去袭扰已经抵达北岸的法军,然后迅速撤离,制造奥军“畏怯”的假象,让法军放松戒备。
卡尔大公的“懦弱”,拿破仑更加兴奋,对胜利充满期待。拿破仑上当了,4万法军抵达北岸时,卡尔大公发起进攻,以骑兵突击艾斯林、阿斯佩恩。
288门火炮,朝着两座村狂轰滥炸。奥军骑兵借助火炮掩护,发起了进攻,他们冲入村落与法军厮杀。与此同时,卡尔大公派兵抢占艾斯林、阿斯佩恩之间的堡垒,将法军分割包围。
由于缺乏炮兵掩护,村落中的法军伤亡惨重,阵地多次易手。此时,法军炮兵尚在南岸,浮桥又被奥军炮击,他们难以增援北岸,只能看着队友倒在枪炮之下。
为了摧毁奥军火炮,减轻艾林斯、阿斯佩恩阵地的压力,拿破仑下令法军“胸甲骑兵”发起冲锋,杀向奥军的火炮部队,去毁灭这些重炮。
法军“胸甲骑兵”骁勇善战,很快就冲破了奥军骑兵的封锁,胜利近在迟尺。可惜,霍亨索伦率领的步兵列成方阵,以火器射击,阻止他们靠近炮兵阵地。
猛烈的炮火面前,“胸甲骑兵”虽一度杀到跟前,却没能成功。夜幕降临时,拿破仑、卡尔大公都下令撤兵,双方各自退守阵地,胜负未分。
天亮后,法军、奥军再次展开厮杀,也是以争夺阿斯佩恩、艾斯林为重点,进行拉锯战。此时,达武元帅赶来增援,率领3万兵马渡河进攻,增援北岸。
达武的到来,让拿破仑欣喜若狂,他不再坚守阵地,而是下令反攻,向奥军主动出击,变被动为主动。
拿破仑的意图是,集中兵力突破奥地利的中军,撕开卡尔大公的防线,直接杀到阵地之后,擒贼先擒王。承担此重任的,是法军元帅拉纳,他是拿破仑的一把利刃。
拉纳以炮兵开路,步兵、骑兵相继跟进,奥军招架不住。卡尔大公将右翼、左翼作为重点,拼命争夺艾斯林、阿斯佩恩两个村落,造成奥军中路的薄弱。
缺口已经打开,奥军的左翼、右翼即将被分割包围。此时,战场上流传出卡尔大公已经溃败的消息,奥军人心惶惶,在法军凌厉攻势下,到了崩溃的边缘。
卡尔大公输不起,如果法军获胜,奥地利将不复存在。身后是维也纳,是自己的家人,奥军也输不起,他们只有奋力还击,保家卫国了。
卡尔大公将“掷弹兵”、龙骑兵调到缺口处,拼命挡住法军的进攻,为霍亨索伦赢得部署步兵方阵的时间,重新构筑起一道防线。
论战斗力,奥军龙骑兵不是法军“胸甲骑兵”的随后,无奈后者人数太少,拉纳元帅无法突破奥军防线。双方各自守卫阵地,进行炮击,以火炮互射。
法军火炮不多,炮击战中吃亏了,拉纳元帅的两条腿被炮弹击中,截肢后伤重而亡。拉纳受伤,法军斗志低迷,奥军展开反攻,击败了法军中路。
拿破仑取胜无望,只好下令撤兵,退守洛鲍岛。此战,法军阵亡7千余人,被俘虏16000余人,还失去了拉纳元帅,拿破仑首次在正面会战中受挫。
奥地利投入10万大军,伤亡3万,其中将领87人。但是,卡尔大公击退了拿破的攻势,守住了维也纳,保全了奥地利,属于惨胜。
参考书目:《欧洲历史上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