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拥有绝对优势的李将军受挫于一小镇,美国内战走向随之改变,为何

拥有绝对优势的李将军受挫于一小镇,美国内战走向随之改变,为何

1861年至1865年,在美国本土,曾经爆发过一场规模浩大的内战,史称“南北战争”。这一战争,被史学家看作是美国资产阶级的第二次革命。

战争的双方,一方是南方的奴隶主集团;另一方是为资产阶级寻找廉价劳动力、拓宽自由贸易市场的北方资产阶级集团。

在战争开始后的前两年,为维护旧制度而战的南方军队,在统帅罗伯特李将军的杰出指挥下,东、西两个战场上,都拥有着绝对的优势。

东部战场上,除了在安提塔姆战役中有过一些失利外,几乎是连连得手,节节胜利,大踏步向前推进。西部战场上,北军虽然尽了最大的努力,但仍然陷于被动挨打之中,局势亦十分不利。

但是,到了战争的第三年,即1863年7月,李将军于东部战场上,在强攻葛底斯堡的战役中,却遭遇了惨重的失败,影响了“南北战争”的最终结局。

那么,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一、战役的诱因。

战争进行到1863年时,出于多种因素考虑,南方军队统帅李将军决定:向北军发起进攻。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则,军需保障上的需要。由于连年的战争,弗吉尼亚的物资变得匮乏,粮食严重不足。如此一来,南军需要尽快夺取北方充足的物资,补充军需,以确保、巩固自我的军事优势。

二则,军事战略上的需要。在西部战场上,林肯总统起用了能征善战的军事天才格兰特将军后,局势大变——北军夺占了有利地形,包围了维克斯堡要塞。

对此,李将军心里清楚,要想解维克斯堡之围,长途奔袭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在东线发动一场凌厉的攻势,才可以减轻西部战场上南方军队的压力。

三则,政治上的需要。自从林肯总统发布了《解放黑奴宣言》后,一直支持南方的英、法两国的态度,变得越来越暧昧了。

这种情况下,非常有必要发动一场强有力的攻击,以显示南军的强大,从而迫使英、法等国继续承认南方同盟独立政府的合法性。

二、战役的前奏。

鉴于上述原因,1863年6月3日,李将军率领他的由七万五千人组成的军团,从弗里德里克斯堡出发,向宾夕法尼亚推进,进而威胁华盛顿和费城。

当天,南、北双方的骑兵,在布朗迪车站遭遇。刚一交手,北军便慌忙撤退了。

6月13日,南军的爱威尔将军率领的弗吉尼亚第二军,攻入了谢南多亚河谷一带,打败了驻防的北军,俘虏4000余人,并夺取了大量的军用物资。然后,他们继续向波托马克河挺进。

面对气势汹汹,所向披靡的南军,华盛顿在危机之中颤栗着。

值此危急关头,林肯总统立即命令北军的波托马克军团向弗里德里克集结,以加强那里的防御力量。

同时,林肯总统根据了解掌握的种种情况,果断地罢免了胡克将军的军团司令官,将他的部下中的一个名叫米德的军长,破格升任为波托马克军团的司令官。

米德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官,他稳健、果断,曾担任过旅长、师长等职务,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而且在军队中有着极高的威望。

波托马克军团是北军中最为庞大的一支军队,拥有10万之众。但是,在岑斯勒斯维尔战役中遭到重创后,军兵的情绪非常低落。而且,该军团中有很多刚刚入伍的新兵,军事素质极差。

米德上任后,立刻着手调整军团,将新老士兵重新进行搭配、编排。同时,他利用一切可能的时机,努力加强军团的整训。

六月底,南军已经穿过宾夕法尼亚攻入了北方。其中,一支部队夺取了卡莱尔,然后在哈里斯堡待命。

另一支军队直插位于哈里斯堡西南的小镇葛底斯堡,企图在攻占约克郡后,直抵萨斯奎海纳河,掩护李将军率领的大军向哈里斯堡集结。

这对刚刚执掌北军波托马克军团的米德将军来说,无疑是遇到了最为严峻的考验。

米德将军反复研究了敌情,审时度势后决定:军团由弗里德里克前出至哈里斯堡,然后向葛底斯堡迫近,在那里同南军展开决战。

此时的李将军,虽然率领大军进入了北方,但难以再像在南方时那样从容自如地指挥作战。因为,那时可以随时准确地获知敌军的消息。

进入北方后,为了摸清敌情,李将军命令骑兵师长斯图尔特少将,率领他的骑兵,对北军进行一次侦查性的袭击,以便摸清北军主力的确切位置。

但是,斯图尔特把侦查性的攻击变成了一次大规模作战。他没有适时限制军队的进攻速度和前出距离。不久,他便与李将军的大军失去了联系,独自沿东线挺进着。

在米德大军向葛底斯堡集结的同时,李将军也率领弗吉尼亚军团抵达了葛底斯堡,停驻在城堡以西。

由于派出去侦察的骑兵师没有消息传回来,所以,李将军不知道,米德的大军就驻扎在距离自己司令部几公里之外的平原上。

7月1日,南军的希尔将军所属的一支部队,为了收集马具,贸然闯进了小镇葛底斯堡,结果遭到了北军的迎头痛击。这时,李将军才知道,米德的大军已经盘马弯弓,严阵以待。

三、战役的过程。

南军与北军在葛底斯堡的这场意外的遭遇战,拉开了为时三天的葛底斯堡大战的序幕。

7月1日中午,南军首先发起攻击,猛烈的炮火逼迫北军撤出了葛底斯堡小镇。

当李将军进入小镇,仔细地观察了周围的地形后,才发现自己处在了十分不利的位置。要想改变危局,必须夺取小镇后面的、已被北军占据的高地公墓岭。

此时,李将军才明白,遭到炮火袭击后,北军立即撤退,是为了加强公墓岭的防御,并非真正的败退。

随之,李将军马上部署兵力,欲攻占公墓岭。公墓岭是一个南北走向呈鱼钩状的小山脉,突出的一面正对着南军。“鱼钩”的两端各有一座小山包,南端的叫圆顶山;北端的叫卡尔普斯山。

在李将军指挥大军,将公墓岭团团围住之际,米德将军已经抢先将北军的、汉考克将军统帅的第二军,送上了公墓岭,及时地加强了公墓岭的防御力量。

大战开始后,南军集中了几乎所有的炮火,对公墓岭进行了猛烈、反复的轰炸。

但是,北军的防御工事异常坚固,而且居高临下,占据着有利地形。当南军士兵在炮火的掩护下,冲上山梁后,北军才从工事里弹无虚发地射击。于是,南军败退而走。

7月2日,南军的厄尔利将军指挥的部队,突破了北军的右翼防线,一度占领了“鱼钩”北端的卡尔普斯山。但是,他们立足未稳,就遭到了北军强有力的反击,又被赶出了阵地。

南军老将朗斯特里奉命攻打北军的左翼。由于他在作战方案上与李将军有分歧,因此,对公墓岭的进攻,只是勉强从命而已。他的军队攻势不猛、速度不快,掩护的火力也十分薄弱。所以,几次进攻都没能成功。

7月3日黎明,南军经过一夜苦战,终于攻占了卡尔普斯高地。然而,不到两个小时,就遭到了北军的斯洛卡尔姆率领的第12军的强力反击。经过一番激战,卡尔普斯高地又回到了北军手中。

这时,前去执行侦查任务的斯图尔特骑兵师,在兜了一个大圈子之后,终于返回了。但一切都晚了。

无奈之下,李将军决定孤注一掷。于是,他集结起了所有能作战的力量。他将一万五千人分编成数十个作战方队,向公墓岭的中央阵地发起了最为猛烈的进攻。

与此同时,北军的亨特将军指挥的大炮,开始发威,一发发炮弹,接连不断地在南军方阵中降落、爆炸。之后,米德将军下达了全线反击的命令。于是,公墓岭上血雨迸飞、惨嚎不断,死尸盈野,断肢遍地……

在望远镜里,李将军看到了这悲惨的场景,随之看到南军如落潮一般退下山来……于是,李将军痛苦地低下了高傲的头颅。

结语:

这场惨烈的战役,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北军投入兵力8.5万人,伤亡2.3万人;南军出动兵力7.5万人,伤亡2万人。

北军赢得了这一战役的根本性胜利后,迅速扭转了整个战场上的颓势,稳定了大局。不仅解除了南军对首都华盛顿的军事威胁,而且稳定了人心,争取了国际舆论的支持。

自此以后,战场上的敌我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南军由进攻转为防御,北军由防御转为进攻。

一年半之后,美国南北战争结束,罗伯特李将军向北军投降,北军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纵观整个美国南北战争,葛底斯堡战役,具有着扭转乾坤的重大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美国内战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美国,小镇,南北战争,南方,米德,军团,军队,南军,将军,战场,观点评论,葛底斯堡,米德,李将军,北军,南军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美国,小镇,南北战争,南方,米德,军团,军队,南军,将军,战场,观点评论,葛底斯堡,米德,李将军,北军,南军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美国,小镇,南北战争,南方,米德,军团,军队,南军,将军,战场,观点评论,葛底斯堡,米德,李将军,北军,南军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