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历史上规模非常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在充满剥削的社会中产生与发展。这场活动中有较多耳熟能详的名字,洪秀全与杨秀清是组织中的核心人物。他们之间发生过很多故事,从他们两人关系的变化中也可以看出组织的兴衰过程。
从古代的历史资料来看,杨秀清曾经在内部有过叛变的举动,正因为如此命运从此改变,在很长一段时间来看,拿掉杨秀清属于伸张正义,而他的头上有一顶大逆不道的帽子。
历史研究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最新研究发现,观众与看客其实冤枉了杨秀清。这一切要从英国人发现的洪秀全亲笔信说起,这封信的内容让人瞠目结舌。
二人皆是组织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这一组织兴起的时候,古代社会的封建集权便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底层人们经受着沉重的压迫,一些有志向,不愿意遭受身世不公的人勇敢地站了起来,但想要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发展兴盛是相当艰难。
以武力征服是直接简单的办法,但是团体在最初的阶段没有任何军事背景积累,他们选择用思想统治的办法来实现目的。
该宗教思想最开始的意愿是将底层的人们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实现精神的自由,随着团体影响力的扩大,内部逐渐出现了对权力的渴望和争夺。越来越多的民众加入组织当中。
为了牢牢维护自己独一无二的地位,首领人物更是将思想讲义神秘化,在人们心中保持着崇高的地位。通过这种运营模式,该民间团体得到了不错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
在组织中一号和二号人物分别是洪秀全和杨秀清,两人擅长领域不同,前者在团队中拥有至高的地位,后者由于掌握着重要的军事资源,拥有很高的话语权。
除了精神统治之外,该组织积极地拓展领土,掠夺财富。通过长期征战,大将所率领的队伍积累了大量的作战经验。恰逢这个时候的统治者腐败不堪,中华大地民不聊生,国家军队长期懈怠,作战能力大大降低。
如此疲软的队伍难以镇压来势汹汹的民间组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国家内部长期存在矛盾,很不利于大局的稳定。特别是国难当头,西方列强的势力已经在慢慢地侵蚀民族根基,受内乱的影响,国家和人民很难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在一致对外上面,所以内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强大和独立。
首脑承认人是被冤枉的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块硬骨头最终被消化掉,是因为它自身存在着很大问题。自发形成的组织并没有科学严谨的管理体系,领导人物之间存在着明争暗斗的较量。
组织者的目光短浅,他们沉迷于短暂的享乐当中,被身边人的恭维和谄媚所吸引,最终不思进取,团队缺乏长久的发展规划,当初的一腔热血已经渐渐地冷却下来。
杨秀清本来有着较高的地位,他平时的作风引起了韦昌辉的不满。胳膊拧不过大腿,为了除掉这个眼中钉,韦昌辉只能采取迂回策略,利用“天王”的势力将其根除。将一名要员除掉的理由必须直中要害,逆反的理由再合适不过。在韦昌辉的精密设计之下,实力型领导人物被安上了无法原谅的大罪。
受到影响的不仅是杨秀清个人,他所辐射的家族和精英战士们都成为了刀下囚,他生前所有的人脉和威力全部被铲除。面对这样的惩罚,很多人认为他死有余辜。但是后来学者发现的一封信可以为他洗白。
国家的大门被迫打开之后,西方人的宗教思想大范围地流入。英国某一宗教思想就是以这样的形式被该团体吸收和利用,而“天王”本人和英国有关组织来往甚密,曾经在发展后期给英方写过书信。
从内容上来看,这封信完全是以私信的形式发出,所以它的可信度非常高。里面描述杨秀清在整个内讧过程中的表现,并且称他是被人有意埋伏危害。他就像是一个猎物,一步步地走入了猎人事先设计好的陷阱。
杨秀清本人从来没有反叛的计划,只不过事事爱争强好胜,敌人正是利用了他这一人格特点,将他的缺点无限放大,最终主动地走向了砍头台。
一人被冤影响整个组织命运
这是一起影响比较重大的团体内部斗争,自此之后各个骨干人物都不再似从前忠诚,人人自危,只为个人利益考虑,根本不为团体的将来考虑,队伍很快分崩离析。
失去了凝聚力的队伍像散沙一样,很快被中央的大风吹散。它的结局和历史上大多数性质的起义运动一样,灭亡是最终结果。
究其原因在于参与的人员自身的成长背景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他们习惯了小农经济下的安稳生活,受封建思想的禁锢他们更看重权力和地位所带来的个人体验,在用人方面并不能做到真正的任人唯贤,继承制度存在着很大的瑕疵。
团队内部很难形成统一有效的管理和增长机制,当失去核心人物和力量时,它难以适应突如其来的变故,受挫能力极低。
结语:
该运动在兴盛时期轰轰烈烈,人们身上表现出的反抗精神有一定的进步意义,面对破败不堪的社会环境,这是人们寻求自强的一种方式,但是参与者的行动和腐朽的统治者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这种自强方式在封建后期已经行不通,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需要从工业,科技,教育以及国富兵强等方面寻找机会,落后的方式只有死路一条。从该团体的演变历史当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治理的教训和经验,我们可以更加认识到制约和监督在团队建设中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