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呕心沥血将康熙遗留的问题处理干净,可以说,他的最大的成就不止在于他留下多少钱,而是留下一个清廉高效的官僚体系,以及养廉银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治制度。
但是,自清朝乾隆皇帝登基之后,在其执政的前期还能收敛,中期之后,国家的贪污之风就愈演愈烈。官场中,下级对上级往往装作赠送礼物的样子以表示友好,实际上,这就是贿赂。不久,这种不正之风就像人体内的癌细胞一样,层层传播,迅速扩大。
此时,官员体系变成了权钱交易的通道,政府的法定条文形同虚设,规章制度在掌权者的贪欲面前不堪一击。这种从下级到上级的癌症式的传播方式,把国家政府机关。从内到外全部侵蚀了。县官把权钱交易的方式传给巡抚,巡抚再传给京官政要,最终,接手的就是皇帝了。
在国家机器的运作下,权钱交易也在暗中进行着。
而这个机器的掌控者,也就是乾隆皇帝本人,他同样参于了进去。高高在上的皇帝,面对大臣们的赠礼竟然也是坦然接受了。大臣们送给皇帝的礼物更要精心挑选,简单的礼物是打动不了见多识广的皇帝的。所以,不仅要夺人眼目,还要惊世骇俗。
大臣王亶望很是精通此道,他的赠礼常常让乾隆皇帝赞不绝口。例如:他打算赠送给皇帝一个名贵的如意,精挑细选后,感觉还是不能打动乾隆,所以,锦上添花,又将价值两万两的宝珠星星点点地镶了上去。向他这样挥金如土,就是在众多总督巡抚当中也是寥寥无几的。
并且,他们即使学到了王亶望的送礼技巧,但是,也没有这种财力支撑。王亶望能够在送礼上有这么大的手笔,并不是因为他个人的大方。王亶望是浙江巡抚,江浙一带比起其他地区富庶得多,这个职位的收入比起其他官员来说可是大大的丰厚。
倘若,别的官员也都照猫画虎学王亶望的方法,那么,估计一年的收入还不够买礼品的。这还只是给皇帝的贡品,还没算上皇后和皇太后的。而且,不仅过节要送,皇上等人的生日也要送。虽然,天下官员各自的俸禄并不一致,但是,面对给皇帝的礼品也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之后,送礼之风愈演愈烈,有的人甚至一次性送九十多种礼品,这个官员就是当时的大学士李侍尧。有人因此说:李侍尧带坏了整个官场的风气,使天下的官员都只知投机倒把,而不致力于政务了。实话说,把官场的风气不正归咎到一个官员身上是不对的。
从根本上来说,上行下效,皇帝如果不从自身做起,那么,官场的风气就很难得到纠正了。也许,乾隆皇帝也意识到了这种送礼之风的盛行,已经到了非管不可的地步了。于是,多次颁下圣旨,对送的礼品做出限制,不能送太贵重的礼物。
但是,官员们认为:送礼不贵重无济于事,别人根本不会看到眼里。“习惯送礼”,“攀比送礼”已经成为了官员们的一种习惯。所以,这种风气,不是靠几道旨意就能改变的。
乾隆皇帝颁下圣旨,但是,自身却仍然在敛财,他敛财的方法当然不止收礼这一种。在权钱交易的通道中,自然还会有别的方法。当时的官员被发现涉嫌贪污,乾隆马上下旨严查,涉案官员统统被抄家,但是,抄没的家产都送到了皇帝的私人金库里去了。
这样下来,对贪腐的惩治,其实,也就成了皇帝敛财的手段。在权钱交易中,皇帝把自己牢牢地绑在了最后一环上。
乾隆刚登基的时候,内务府还处在入不敷出的境地上。到了乾隆中期,大兴土木,花费众多人力、物力、财力造皇家林苑。但此时,内务府居然进项多了很多,甚至,连户部都经常向它借钱来。这一诡异的变化,我们也可从中看到乾隆皇帝敛财的独特之处。
其实,中国古代皇帝的钱,也就是内库是和国家的钱,也就是国库是分开的,老百姓的田赋统统交到国库,只有开矿、盐税、铸铁、关税这些税收是属于皇帝个人的。这些零零碎碎的税收也是数目惊人的,乾隆个人的钱,可是,要比国库的钱还要多很多的。
和珅那么有钱,也只是乾隆皇帝的小跟班,乾隆吃肉,和珅喝汤。
乾隆四十一年,皇帝已经六十六岁高龄了。但是,他仍要前往山东省巡查,这已经是他第四次了来山东了。这次山东之行与前几次不同,前来接驾的大臣特别多。之前三次,来的大多是山东本地官员和相邻的河北官员,而这几次,连湖广、四川甚至连蒙古的官员都前来接驾了。
巡行路上民众回避,种种仪仗隔离天日,只把山东闹得是鸡犬不宁。众多官员不远千里来到山东,都是为了给皇帝赠送礼品。乾隆第四次巡查山东,最终,成为了各地官员攀比礼物的舞台。各种奇珍异宝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这些礼物,最终都进入了内务府中。内务府出动了大批人员,将这些礼物源源不断地送回了京城,送到了他的三座银库之中:广储司银库、圆明园银库、养心殿造办处银库。总和在八千万两以上,大约相当于当时清朝两年的田赋税收,是整个十八世纪欧洲各国皇室都难以匹敌的。
可以说,乾隆皇帝的巡行之路,实际上,也是他的赚钱之路。在这种风气下,清,这个庞大的帝国,江河日下,正逐渐走向下坡路。而这条路,乾隆皇帝看不到,他的子孙看到了。雍正给乾隆留下的是个足以大展宏图的坚实基业,而乾隆给嘉庆留下的只是一艘破洞百出的朽船。
因此,乾隆岂止败了雍正的家,他也要为清朝的衰落和灭亡负一定责任。
参考资料:
【《帝王的敛财之道》、《乾隆之奢侈是清帝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