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作为波兰史上最伟大的国王,约翰三世本名扬·索别斯基,生于利沃夫附近的奥莱斯克,父亲是若乌凯夫的领主雅科夫。索别斯基年轻时曾周游法国、荷兰和英国,回国后参加对瑞典、鞑靼人、哥萨克人和奥斯曼帝国的战事,因战功赫赫升任大元帅、军队总司令。1674年5月,国王米哈乌驾崩,野心勃勃的索别斯基遂通过军事政变上台,称号为约翰三世。
约翰三世画像
波兰大约在960年建国,并在11世纪初成为强大的国家,但在12世纪下半叶陷入割据混战当中,并遭到条顿骑士团、波西米亚等国的侵略。1385年,为共同对抗条顿骑士团的侵略,波兰与邻国立陶宛实现联合,建立波兰立陶宛王国。17世纪早期,联合王国达到势力巅峰,版图囊括今日波兰本土、俄罗斯西部、乌克兰北部和白俄罗斯,面积达73万平方公里。
约翰三世登基之初,波兰立陶宛王国的局势岌岌可危,内部有贵族无休止的纷争,外部则面临着奥斯曼帝国持续不断的入侵。为重振帝国的荣光,约翰三世在国内严厉镇压反叛贵族的同时,还采用纵横捭阖的外交手腕,积极寻求合力对抗奥斯曼帝国侵略的盟友。1676年,约翰三世率军在茹拉夫击溃土耳其军队,迫使后者撤出刚吞并不久的乌克兰。
波兰立陶宛王国巅峰时地图
茹拉夫战役的胜利,使得约翰三世名声鹊起,而深受奥斯曼帝国侵扰之苦的神圣罗马帝国,出于维护国家安全的考虑,便主动拉拢波兰与其结盟。1683年,在约翰三世与利奥波德一世的见证下,波兰与神圣罗马帝国缔结反对奥斯曼帝国的条约,规定如果缔约一方的首都被围,另一方必须全力赴援。让这两位君主没想到的是,盟约刚签订不久便派上大用场。
1683年7月,志在吞并整个欧洲的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穆德四世,任命帕夏(即宰相)巴沙为主帅,统领17万装备精良的大军进攻维也纳。在当时,维也纳不仅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都城,而且还是整个欧洲的文明中心,一旦它被穆斯林国家占领,其对欧洲各国士气的打击可想而知。所以,当约翰三世得知维也纳即将被包围的消息后,便火速组织起多国联军,昼夜不停地前往救援。
波兰起兵纵队
同年9月,就在维也纳行将陷落之际,约翰三世率领的联军适时来援,真好比天将神兵。约翰三世熟知土耳其军队的阵型和战法,所以刚刚抵达维也纳城下,便摆出弧线阵法迎敌,并亲率精锐的波兰骑兵纵队猛攻敌军左翼,在击溃对手后,又联合法国、奥地利、萨克森等军队进攻敌军防守薄弱的右翼。战事持续一整天时间,最终,联军以伤亡4500人的代价斩杀敌军4万余人,一举扭转战局。
维也纳之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的精锐尽失,不仅再无力发动对欧洲的攻势,而且在此后数年间,相继丢失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上大片土地,实力一落千丈。穆罕穆德四世出于愤怒,下令将主帅巴沙斩首示众,并处决作战不利的十余名将领,而这种措施,只能加剧土耳其军事实力的衰落。从此以后,奥斯曼帝国由攻转守,逐渐沦为遭受列强瓜分的二流国家。
奥斯曼帝国在维也纳之战中一败涂地
对于欧洲各国来讲,维也纳战役的胜利,不仅粉碎了奥斯曼帝国不可战胜的神话,而且成功地保卫了基督教文明的核心地区,使其免于被全盘伊斯兰化,意义如何强调都不为过。而作为解救维也纳之围的英雄,约翰三世也获得了“波兰之狮”的称号,成为欧洲各国顶礼膜拜的伟人。时至今日,维也纳依旧矗立着约翰三世的雕像,向世人标明它的丰功伟绩。
维也纳战争结束后,约翰三世抱着恢复帝国昔日荣光的梦想,很想把摩尔多瓦、瓦拉几亚等地区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解救出来,从而将波兰的领土扩展到黑海沿岸。为此,约翰三世在1684-1691年间数次用兵摩尔多瓦,但并没有取得期望中的成绩。不仅如此,由于国内贵族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异常激烈,而王子们也为了争夺王位大打出手,导致波兰几乎陷入崩溃的状况。
俄奥普三国瓜分波兰形势图
由于无力挽救国内危局,加之在对外征战中劳而无功,约翰三世在晚年异常苦闷,最终在1696年抑郁而终,享年67岁。约翰三世驾崩后,贵族们为争夺王位陷入混战当中,而新兴的沙俄又在不断蚕食波兰的国土,遂导致王国在内忧外患中开始走向衰落。1768年,波兰立陶宛王国沦为沙俄的附庸,1772-1795年间又连续遭到沙俄、普鲁士、奥地利的三次联合瓜分,最终走向灭亡。
史料来源:《1683维也纳之战》、《奥地利史:从史前到现代》、《列国志: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