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清朝的密折,如何保密?国家机密全藏在一个皮匣子里

清朝的密折,如何保密?国家机密全藏在一个皮匣子里

雍正特别喜欢批奏折,这件事占据了他日常工作的大部分时间。奏折这东西早就有,明朝时候的奏折是公开的,由通政司呈给皇帝,皇帝看之前已经有相关的官员先看过,所以相当于明信片,没有秘密可言。到了清朝,顺治帝开始发现其中弊端:官员不敢在奏折里把事情写得太明白,尤其涉及具体利益矛盾,写进奏折就等于泄密。

于是“密折”出现了,经顺治、康熙到雍正,密折制度得以发展完善。雍正元年,雍正告诉各省督抚,有事可以写密折奏上。后来有权写密折的官员范围逐步扩大,提督、布政使、按察使,甚至一些职位不高但深得雍正信赖的中级官员,也可以写密折。仅《雍正朱批谕旨》所收录的奏折撰写人就有二百多个,实际奏折人数高达上千。

既是密折,如何保密?雍正命工匠打造密折专用信箱,就是个带锁的皮匣子,每个皮匣配两把钥匙,奏折人一把,皇帝一把。遍布朝野的密折作者,写了折子都放进皮匣,由专使送到皇帝手中,不装匣的折子皇帝不收。广州巡抚常赉的匣子被贼偷去,只好借用广东将军石礼哈的匣子。

雍正坚持亲自看奏折、写朱批,嬉笑怒骂,乐此不疲。他说:“各省文武官员之奏折,一日之间,尝至二三十件,多或至五六十件不等,皆朕亲自览阅批发,从无留滞。”有时一个折子上的朱批,比奏折正文还多。雍正用奏折和臣下交流,讨论国事,还令官员互相监视,鼓励告密。比如他让湖南布政使朱纲观察顶头上司、湖南巡抚王朝恩的举动:“看其居心行事,倘少有不妥处,密奏以闻。”转过头来,雍正又在另一封密折里让王朝恩监视朱纲:“朱纲行止,舆论不一。据实奏来,密之!”

雍正有时令人口传谕旨,观察别人反应,再用朱批谕旨加以调整,也就是“说一套、写一套”。福建按察使刘藩长奉命向布政使潘体丰传达雍正口谕,说:“潘体丰人草率,亦鲁莽,因他在那里摇摇不定,朕也拿不住他。”潘体丰吓坏了,慌忙写折子问皇帝什么意思。雍正说是刘藩长传错了,在奏折上改批:“潘体丰系朕物色之人,但涉于草率,因他主见尚在摇摇未定,朕亦未之确许,命他坚定志向,以精详和平自勉。”

借助密折的广泛使用,雍正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监控体系,他自己评价:“朕励精图治,耳目甚广。”有个官员入京觐见,专门买了顶新帽子,第二天见到皇帝时免冠谢恩。雍正笑着说,当心,别弄脏你的新帽子——一个官员买顶帽子,皇帝已经知道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奏折,谕旨,保密,折子,朱批,雍正,匣子,皇帝,全藏,奏折,雍正,刘藩长,朱纲,潘体丰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奏折,谕旨,保密,折子,朱批,雍正,匣子,皇帝,全藏,奏折,雍正,刘藩长,朱纲,潘体丰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奏折,谕旨,保密,折子,朱批,雍正,匣子,皇帝,全藏,奏折,雍正,刘藩长,朱纲,潘体丰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