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并且曾国藩还是李鸿章的老师,同时也对左宗棠有知遇之恩,这也是左宗棠虽然仕途不顺,一连六次都未能中第,却因其才华而官运亨通的重要原因。 但左宗棠却并没有因此而对曾国藩感激有加或心生仰慕,而是将自己与曾国藩并齐, 常以兄弟名义相称。 甚至对他的许多提议并不认同,直接在众人面前进行驳。而深明大义的曾国藩,选择不去计较,甚至 对左宗棠次次竭力相助,但终于还是因两人的意见不合而各奔东西,各自奋战。 那么,如此天资才干的两人为何关系却是水深火热,难以协调?
曾国藩生于1811年11月26日,逝于1872年3月,享年六十一岁,而左宗棠生于1812年11月10日,逝于1885年9月,享年七十三岁。
两人虽是一年之差又同为湖南汉族,一个是湘乡,一个是湘阴,仅有一墙之隔。 但两人的脾性、为人处事的风格却是相差万里,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 或者说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即使双方都认定彼此的才能和忠君报国之心, 但在台面却是谁也不肯相让。
1、一个如夏天般刚烈,一个似秋天般沉稳
左宗棠在以第十七名中举之后却屡次不第,但在这期间他并没有自暴自弃而荒废人生。 而是广交天下有志之士, 熟读各样史书、兵书、政书来提升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为官之后常 将自己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甚至认为自己比他更有才能,还曾毫不遮掩地在给郭昆焘的书信中说: “以今方古,则今亮犹胜于古亮矣。”
2、第一次见面看你就很顺眼
曾国藩与左宗棠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咸丰二年,曾国藩因母丁忧而回湖南办丧。 却因局势动荡而会面张亮基与其幕僚左宗棠 ,在会面商谈如何平定各方农民起义。 谈话间左宗棠视若无人而大谈自己的见解,其他人却连开口的机会都没有,其表现出来的风发意气、清晰头脑让曾国藩赞叹不已,对其一见倾心。 但左宗棠对曾国藩的第一印象却并不满意甚至产生了轻视的态度,在给他人的信中说道:“ 其人正派而肯办事,但才具少欠开展。”
以此得出
虽然欣赏曾国藩能够为官清新方正,但同时可惜其才略平平的结论 ,这也成为了两人矛盾的开端。
长于人情而短于机变的曾国藩是恰到好处的。而 少年英才左宗棠则常常是让人一见就为之惊叹,在谈论天下大事时滔滔不绝。 即使面对比自己官位高出许多的曾国藩也是指示训诫,毫不客气。虽然如此, 两人一生的功绩却都让后世之人为之敬仰、钦佩。
1、同样来势汹汹的太平农民军 咸丰二年,清政府从全国调集了大量的八旗军、绿营官兵共同对抗早已席卷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 ,却是次次都惨遭失败。
曾国藩借此机会在第二年八月获得了在衡阳练兵的准许,并指派人员南下广东购买西洋火炮,为筹建水师之用。 在咸丰四年之时,利用孔、孟的人性道德为基准,鼓动了大量的知识 分子加入抗击太平天国的起义之中。 这些都为后来的镇压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左宗棠的官场之路也正是 从参与镇压太平军而开始。 同在咸丰二年间, 左宗棠在郭崇焘等众人的劝勉和张亮基的邀请下,以保家卫国之名投入到打击太平起义运动当中。
2、造枪、造炮,自强求富洋务忙 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影响下, 曾国藩可算创建中国近代海军,掀起洋务运动的第一人了。 不但改造了旧时水师的编制体制, 倡导建立新式的轮船水师。 同时, 负咸丰之命选派幼童赶赴美国留学,成为近代中国军事教育变革的开篇之人。 除此之外, 他积极参与到军工科技当中,在安庆设军械所,以制造新式的枪炮、子弹和火药。 但 左宗棠对洋务运动所作的贡献并不比曾国藩少。
3、曾要山东剿捻,左誓西去收疆 同治四年五月,曾国藩率军前往山东追剿捻军, 从六月的重镇设防,画河圈围到九月的布兵防堵、沿途招员。 一直到第二年奉旨进驻张家口,根据捻军行兵不定、流动作战的特点 而采取以防为主、坚壁清野等对策。 对战失败后又从周口到到河段修建了“ 沙河百里防线”,以希望借地势之险要来彻底消灭捻军。 同担任过两江总督的左宗棠则是 去往了边疆地区征战于沙场之中。光绪元年, 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督办新疆军务,并借此择机出塞平叛新疆。
左宗棠选择以“先北后南”、“缓进速决”的战略以便顺利收复北疆,从而为进一步收复伊犁创造条件。
4、文襄是左,文正是藩 谥号是生者根据逝者的生平事迹而给予的评价,曾国藩与左宗棠虽不是同年同月生,也不是同年同月死的生死之交,却因其终生为国效力而被后人所敬仰, 连两人的谥号都相差无几。 同治十一年二月,为国为民操劳半生的 曾国藩因脚疾病逝于书房,朝廷闻讯,辍朝三日。
后被追赠太傅之名,赐谥号“文正”,并将其牌位入驻昭忠、贤良两座祠堂以供后人缅怀。
参考文献
1、《当代》
2、《文学教育》
3、《报刊荟萃》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