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其中之一是《曾国藩家书》,而另一套则是《冰鉴》。
《冰鉴》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的一部传世奇书,对于体察入微、洞悉人心有非常大的帮助。很多人才都是曾国藩用这些方法选出,让他们在晚清大放异彩。但也有一些妄图浑水摸鱼的人,被曾国藩一眼看穿。比如曾国藩的一个外甥前去投奔他,饭桌上的一个动作,就让曾国藩感觉此子难成大器,将其遣送回家。那曾国藩的外甥又做了什么呢?咱们接着往下看。
众所周知,湘军是曾国藩利用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在湖南一带组建的一支地方团练。由于湘军的开支基本是曾国藩自己在掏腰包,所以说是他的私人武装,一点也不为过。湘军基本只听命于以曾国藩为首的湖南将领,清朝其他官员,根本指挥不动这支部队。
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所以在清朝重镇武汉被湘军收复后,咸丰皇帝曾感慨地说:“去了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因此,慈禧才会在后期扶持李鸿章创建淮军,以及让左宗棠从湘军中独立出来。而对于湘军将领的任命,左宗棠几乎可以说是一言九鼎。只要被他看中,就可以在湘军中混得风生水起。
历史上很多名人为了自己的声誉,都害怕任人唯亲。但曾国藩却是举贤不避亲,只要你有能力,就可以加入湘军。因此你可以在湘军中看到父子、兄弟、邻居在一个部队当兵的景象,当然,这也导致湘军内部的关系错综复杂,非常不好管理。而当外甥向他发出投奔的请求时,曾国藩也点头同意了。
虽然是自己的亲外甥,但曾国藩常年在外带兵,对他很不了解。为了知人善用,曾国藩决定对外甥进行考察。而曾国藩考察人的方式和普通领导不一样,他会邀请你吃一顿饭,从你吃饭的一些小细节着手,来看你的品性如何。而曾国藩的外甥自然不知道这些,他见舅舅对自己很热情,还请他吃饭,便高高兴兴去赴约了。
在酒席上,曾国藩对外甥也是热情招待,让外甥有了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但在吃完这顿饭后,曾国藩就给了外甥一笔钱,将他打发回了老家。外甥一脸懵,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而姐姐也气得写信大骂曾国藩。那外甥究竟犯了哪些错呢?
原来在吃饭时,曾国藩发现外甥将碗中的秕谷都挑出来,扔到了一旁。秕谷就是指那些中空或不饱满的谷粒,与普通大米相比,口感自然差了很多。外甥自幼家境不错,不愿吃秕谷,也无可厚非。但这却让曾国藩看出他是一个挑剔、且无法吃苦的人。军队不比寻常地方,碰到战争,别说秕谷,就是野菜、树皮有时候都没得啃。像外甥这样娇生惯养的人,根本不适合当兵。
而且从外甥挑剔的风格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只懂享受,而不能共苦的人。一旦将来有人对他进行利诱,他说不定就会出卖自己,出卖湘军。他浪费粮食这一点,也让曾国藩非常不满。因此曾国藩宁愿得罪姐姐,也坚持把外甥打发回家。
但如果是块璞玉,曾国藩也不会吝惜时间对他们进行打磨。比如晚清名将江忠源,曾国藩刚结识此人时,他声名不佳,在当地是出了名的“无赖秀才”,嗜赌好色,不拘形迹。很多大佬都看不上他,曾国藩却认为此人是可造之材。
果然,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江忠源成为湘军的一员虎将,在家乡组建楚勇,到广西参战。战败后,江忠源宁死不降,最后自杀殉国。而关于他的结局,曾国藩早就做过预测,说江忠源会“必立功名于天下”、“以节义死”。
还有后来的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也是被曾国藩发现的。李鸿章创建淮军后,曾请曾国藩帮他挑选一批得力干将。曾国藩的方式也很简单,他让李鸿章将这批人集中在一起,同吃同住,观察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举动。
有一天晚上,大部分人都睡觉了,曾国藩和李鸿章悄悄走进宿舍查寝。只见有一名读书人坐在窗前,一边喝酒,一边翻着《史记》。曾国藩对李鸿章说:“此人可用”,李鸿章相信曾国藩识人的眼光,便重用了刘铭传。后来刘铭传果然不负众望,成为两岸民众敬仰的民族英雄。
而在曾国藩的《冰鉴》中,还有很多识人之术,比如看人时,首先看的一个人的气魄、精神和性格,有“贵相”或“富相”的人,一定是端庄厚重、谦卑含容、事有归着、心存济物。即使这四个方面不可能面面俱到,但至少要占其中一条。
除此之外,曾国藩还很重视一个人的眼神。如果一个人的眼珠子滴溜溜地乱转,或总是目光游移闪烁,或目露凶狠,那这样的人就是不可靠的。一个可靠的人,必定眼睛清澈,眼光坚定,给人一种信任感。大家如果想学习一些鉴人之术,不妨去看看曾国藩的《冰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