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乾隆罗江进士李化楠
——家风及其成就浅述
赖安海
李化楠
李化楠(1713—1768),字廷节,号石亭、让斋。四川绵州罗江县(今德阳市罗江区)人,清代文学家,罗江乡贤,绵州名儒,浙江循良,京师“强项令”,殉于名节。乾隆七年(1742)进士,历官浙江余姚知县、秀水知县兼署平湖知县事,直隶沧州、涿州知州,天津府海防同知,霸州、蓟州知州,宣化府、顺天府同知。著有《石亭文集》6卷,《石亭诗集》10卷,《醒园录》2卷。为反贪殉于名节。生平行事及其成就载清嘉庆《四川通志》、嘉庆《罗江县志》,中华书局1996年版《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等。长子李调元乾隆二十八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以传承中华文化、复兴蜀学为己任,至死不渝,殉于书。
李
氏
家
风
李化楠祖父李攀旺,字美实,四川直隶绵州罗江县云龙坝(今德阳市罗江区调元镇百花村)土著。生三岁而父丧,母改嫁于无子嗣的同邑李云卿,遂成李云卿之子。李攀旺年二十三,张献忠入川,战乱频仍,李云卿逝。李富其财,李氏族人欲杀攀旺夺之。李攀旺孑然一身回云龙坝欲复祖业。至且,房屋已焚于兵火,宗族尽散,无一存者,遂与乡邻二三人逃往北川深山,以草饼充饥,十数年后待蜀中平定始回云龙坝,前后三迁,年四十尚娶一流落的官宦之女生子。李攀旺生当明末清初民生凋零之际。为人“忠信淳朴,不较是非”。遗训子孙曰:“吾求何哉?吾唯有吃得亏三字可以保身,可以遗后,愿世世代代守而勿失。至于机巧变诈是吾所短,然亦羞而弗为也。”
李化楠父亲李文彩,字英华。为美实公第三子,从母学,“束发受书通大义,值时事艰难,弃而力耕,喜宾客,好施舍”乡人称其为“李善人”。乾隆七年(1742)新任罗江知县沈潜曾造访其家,问询治罗之策,“款洽畅谈,越宿乃去。”乾隆十六年(1751),李化楠接吏部文补官浙江,将行,公训曰:“吾家世本布衣,今遭逢圣主,得叨一命幸矣,惟做好官可以报答国恩。要做好官必以清为主,我虽老,粗衣淡饭尚自不缺,无需禄养,而其勤劳王事,毋玷清白以辱尔祖。”李化楠“谨遵教诲不敢忘。”
李化楠母亲赵氏,“生平不喜诵佛经及持斋”“好俭朴,尝衣素布。”谓长子李化楠所进绫缎曰:“汝家故田家也,华丽岂可安乎!”赵氏“闲居无事,即躬纺绩,至老不倦”。李化楠官浙江余姚、秀水、平湖七年,政声卓著,举为浙江第一循良,两江巡抚表奏荐升知府,因父亲李文彩丧,尚未入京引荐,旋去官回乡丁忧守孝。李化楠三年丁忧期满,例应入京补官,因念母亲年逾古稀,虽然康健,仍迟留于家敬孝奉养,久不成行。母亲赵氏促至再三,训之曰:“汝父勤劳一生,教子成名。汝当尽心竭力,以报国恩,此汝之分也。我年老之人,在家较乐,不愿来汝任所矣,但愿汝成汝父之志,即所以慰我心也。”
励
志
孝
行
李化楠少时,勤耕读,“挟策于陇上,居高阜而哦”“自诸生时,蔬食菜羹,不求安饱,然事先大父母,必备极甘脂。”其官浙时父丧,奔归守孝,于云龙坝祖居地筑祠堂,刻《孝经》以赠族人,序云:“孝者百行之准则。”又撰修《李氏族谱》,具祖父、父亲之遗训制订《族规》以正家风。其云:“族中卓卓有功德者,可称道者,生为族性光,死则据其事之本末为之立传,载入谱”“族人稔恶不悛者,不得列名于谱,宗长公笔除之”“百行莫大于孝悌,父母五十以上不任劳,六十以后,虽素之家必日备酒肉供养”“救患恤贫““谦躬处世,吾族子弟须和好乡邻,凡事退让”“夫阴地不如心地……吾家世世子孙但愿培心地,不必择阴地”“居乡党中与人排难解纷,亦是方便之门,不可徇情倚势,武断乡曲”“士为四民之首,子弟三日不读书便成俗物,励志鹏飞,至于子弟朴者,竭力耕田,命其家众勤纺织,时畜养,此外如业医、经商未为不可,但不可甘于卑贱,至隸卒跟班尤宜痛绝”“好讼非保家之道,即使公庭有理,亦必废时失业,花散银钱,所谓赢得猫儿输了牛,族中遇田土钱债,或与人偶有不明,凭亲邻理解,可让则让,不必与讼”“赌博最易惑人……吾家永断赌博根源,倘有犯者以家法重处,不许少宽”“邪教律禁甚严,倘有为端公道士,以及习为符水之术者,宗长即严切开导,令其改业,如执一不从,送官论罪”“诸恶以淫为首,则以禽兽无异。”③等等,计二十二条。
李氏自先祖美实公李攀旺、二世祖英华公李文彩形成的良好家风始,三世石亭公李化楠励志孝行,修《族谱》、订《规戒》,光大之。百余年间李氏一门遂为罗邑望族。清嘉庆二十年《罗江县志》卷三十五《外记》称李氏族人所居之地:“山明水秀,为一邑冠,其居民敦诗书、说礼乐,亦有栗里风。“自乾隆七年(1742)李化楠中进士起,至咸丰十年(1860)止,李氏登科甲者凡19人。尤以李化楠及其子李调元,侄李鼎元、李骥元“一门四进士、三翰林”“名冠巴蜀,宦游天下。”皆清廉为官,奋发有为,或循良、或著书立说、或出为使节,多所成就。邑人无不引以为傲。
名
儒
乡
贤
李化楠乾隆七年(1742)中进士,官选咸安宫教习,其志在外放作一名县官,实现造福一方的抱负,加之厌恶八旗子弟,遂不就而归,课教乡人子弟,报效桑梓之邦。至乾隆十六年(1751),补官浙江知县的十年间,先后办学于家乡龙神堂,继欲办学于自己所建之醒园,且受知县之邀,得张姓邑绅之助,兴办义学于县署后的明代学宫故址丰都庙,后又受知州之聘讲学于绵州。其通经史、精诗书、熟韩苏、尤善时文,从其学者逾百人,学人多所成就,绵州人文一时称盛。
李化楠在此时期及后来丁父母忧居乡期间,为乡多善举,无窘不就。更重要的是立论与教化,撰写了大量碑记和论说文章,阐述他的“同善说”“名实论”“学校论”。
第一,论同善:“善可同也,不可独也。盖独则私,同则公。独则难为,同则易举,凡为善者皆然也”“由是而推广之,以几于风清俗美,型仁讲让,不独父其父、子其子,而后谓之大同。吾乡之人,其无不以此,最是共最于道,以永守此同善之风也。”又曰:“善不足以济则非善,固以一人济众人其势将立穷;而以众人济众人,其事恒易举”“济之众矣,善莫大焉”“大同之世,有分土、无分民,一人之心可通乎千万人,一端之善,可通乎千万善”“而不以畛异域也。将所谓同德比义而相有相助者,岂有涯夫。”
第二,论名实:“事之忘其实而仅附其名者,废之可也。”韩子云:“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于是乎在矣。”又云:“列士殉名,贪夫殉财。名不可殉,而财不可殉也。近世殉名者寡,而殉财者众”“若逐逐于腥膻之场,与庸夫俗子争多较寡,风斯下矣!”③
第三,论学校:“世之学者,莫不由教入,顾教之于塾与教之于城异。教之于塾,则人自为师耳!耳目不广;教之于城,则人共为师,见闻日开。古人推党庠州序之遗愿,合一邑秀民而纳之。书院者,良有由也,顾地必爽垲,堂必宏敞,师必名宿,脯必丰厚,诸生膏火必以时均给,官师考课必以时奖赏,然后可。”后来他补官出任王阳明故里余姚知县时,重建姚江书院,亦亲拟“敦孝悌、别义理、变气质、究经史、讲注疏、通古今、习举业、别邪正、伦理气、戒盈满、主忠信、兼技艺。”等院规十二章,指示立品、读书、作文之要,开列守谦,崇实之方。除聘江浙名士主讲外,自己坚持每月两课士,逢季亲考,又建王阳明故里亭、撰联刻碑以励邑人学子,至是阳明故里文风再起。
任
德
教
化
乾隆十六年(1752),李化楠接吏部函补官浙江。乾隆十七年,充任浙江乡试同考官。乾隆十八年,任余姚知县。余姚临海通钱塘江,横亘八九十里。常有海潮为患,海堤失修,大多坍塌,全县赖以灌溉的小渣湖、浊溪湖为民滥垦而渐淤塞。县又为海防军事重地,加之赋税沉重,民多流离失所,盗贼出没,狱满为患。李化楠抵任,面对百姓疾苦,作《欠粮民》诗叹云:“抚之不暇安忍笞”“为民请命牧民事”“薄俸不足起众疾,何以面对老群黎”。于是察案牍,访民情,很快制定出治姚方略。
首先,施仁政,重教化以淳民风,创建“枉生所”,拘小贼、流民于内,捐俸给食,择邑中技艺之人教其谋生的手艺,然后令其所能,暂借官钱资助。技艺成,令保释自谋生路。于是人皆感悟,多终生不复做贼。对难获漏网之六名巨盗,则微服私访,不委捕快,密派忠勇壮士抓捕,三日内全部归案,阖邑惊以为神。又请上发帑,维修监狱,改善狱犯环境;修建驻房守军营房,增加驻军供给,至此余姚海防无事,社会稳定,民风一新。
第三,禁革庄书各弊,取缔庄书收税胥吏41人,重新造册丈量田亩,另点庄书8人司其事,深得余姚百姓拥护。其在官余姚的第二年,起衰兴废卓有成效。李化楠书刻“有美斯堂,政成教彰;求宁求莫,剪莠扶良”《乐只铭》于衙之大堂,用自省览。又匾书居所六不斋,书《六不斋说》:“不贪,不谑,不违道干举,不勤始怠终,吏胥不贯纵,案牍不停留。”谓人曰:“六者皆余所未逮,然窃有志焉,出而行之,入而思之,稍或愆焉,用自责也。”
李化楠官余姚三年,百姓安居乐业,文化、经济全面复兴,喜作《春郊杂诗》云:“豆麦尽敷荣,柳眼舒清翠。行行过横河,儿童三五戏。竹马旁檐趋,见我浑不避。父老前致词,丰年今有瑞……闻言心独喜,差慰先忧志。我来已三年,终日谋抚字。精勤报国恩,焦劳课民事。何幸天降康,丰年穰穰至。”
乾隆二十一年(1756)秋,李化楠调秀水知县,秀水与嘉兴府同城而治,为全浙门户。因乾隆次年将南巡,巡抚以李化楠精明,委其大差,建造头站大营盘。接圣驾毕,因浙江平湖县令瞿天翱在任七年,政务荒怠,百姓苦不堪言。李化楠官余姚、秀水总以爱民为主,从未妄出一票滥捕。曾说:“一点硃不要紧,受票传者,一路哭矣。”故重谳狱,不好刑,求先使尽其情,虚衷以听之,必水落石出而后决。有犯重罪者,量刑不能免其死罪方定案,往往有身在牢房而顶香谢者曰:“我死固当难报李公耳!”曾言:“做官有六字诀,眼到、心到、身到,得此诀,阍人无权,而一应弊事可稍清。”故百姓誉为“清天”。
李化楠嗣权平湖,黎明坐堂,晚上三更方才结束,每日自定章程,早、中、晚各审若干件,先期挂牌,坐大堂,三餐皆令送便餐至堂上,大开头门,任民视听。每审一案,拥挤观看的民众达千人,莫不拍手称快。间或众人中有心中不服而不敢言者,李化楠必招出委婉商榷更定,以信服民。审案挂牌一出,从不改期,三千积案为之一清。平湖泎浦多贼,民无宁日,李化楠捐俸修大房数十间,取名“自新所”,关贼其中,教其学习手艺,一如余姚之法。泎浦居民几至夜不闭户。百姓有“七年如云烟,二月见青天”之谣颂之。
不久,李化楠奉命仍回秀水任,离去之日,平湖父老“焚香跪送者数万,哭声震野,如失父母。”两江巡抚杨廷璋赞其为浙江第一循良,保举升任知府。由于李化楠父亲亡故,未及入京引见即请辞回四川丁忧。
殉
名
徵
实
乾隆二十五年(1760)夏,李化楠丁父忧期满赴京补官,历直隶沧州、涿州知州,天津府海防同知。此期间,因政绩卓著,受到直隶制军,方观承所嘉;又因扈驾乾隆南巡过境,受到奖掖。
乾隆二十八年(1763)九月,回川丁母忧,丁忧期间,帮助罗江知县杨周冕筹划并捐金修建双江书院及奎星阁,邑人举为乡贤。
乾隆三十一年(1766)秋,李化楠服阙入京补官,暂属霸州,又属蓟州。次年四月,提补宣化府同知,宣化府贼匪横行,李化楠一年而整肃。其官直隶,每逢调离,父老携幼泣送者皆不绝于路。
乾隆三十三年(1768)四月,调任顺天府(北京)北路厅同知,其善骑射,文武兼辖,承办乾隆木兰秋狝大差。其为官清廉,两次监察密云、怀安城工及居庸关工程,皆携饵饼,凡地方供给均不受。其为官则直,在办理木兰大差期间,属下弁员张乙发辫被剪,时辫子被剪视为叛逆,随驾莅临的军机大臣派笔帖式提罪犯,拟定绞决。李化楠知其冤,以尚未查实,抗令拒不发送。军机大臣以李化楠“勒犯不发”请旨治罪。经大学士傅恒竭立保奏,乾隆帝降旨始得宽限。不数日案破,张乙原实遭仇人暗算。乾隆木兰秋狝返京,李化楠接圣驾。乾隆问道:“你是李化楠否?会办事。”又对随行大臣说:“可谓强项矣。”众皆谓“开府当在目前。”
是时,李化楠所辖密云知县任宝坊勒索盐当银两,李化楠查证得实,禀请上宪提参,已成定谳。十二月初,上宪提审,任宝坊翻供。李化楠闻信,即赴保定同审,臬司周元理(从三品)、保定知府吴肇基(从四品)为任姻亲,从中袒护。李化楠据理力争而不能定任宝坊贪婪不饬之罪。
十二月二十六日,李化楠因任宝坊一案被臬司、知府袒护,不能法办,反遭讽辱。遂趁随从外出沏茶,拔出偑剑自刎。“烈士殉名,贪夫殉财。”其以早年立论之格言“殉于名节”。噩耗传出,闻者无不坠泪。有悼石亭公李化楠云:“可怜身为勤民死,鸿雪仙踪杳莫寻。”李化楠殉名震惊朝野,任宝坊以赃置重法,袒护其罪的要员革职充军发军台戍边效力。
李化楠去世后,顺天知府吴省钦为之作《传》,经诞讲官、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总理刑部事、军机大臣董浩为之作《墓志铭》,其铭云:“育民以仁,如鷇斯活。植民以义,如莠斯拔。应卒弥裕,任重不折。转石志坚,余泉品洁。书泽遗爱,铭词徵实。佳城千祀,永保贞洁。”李化楠归葬故里后,入祀罗江乡贤祠,春秋享祀。
-END-
参考文献
1.清李化楠《石亭文集》。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赖安海
供稿:德阳市罗江区委党史研究室(德阳市罗江区地方志办公室)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