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前的今天,袁世凯解散国民党,京城一片混乱,到底所为何事?
#头条创作挑战赛#
袁世凯剧照
1913年11月4日,北洋军警大批出动,包围了国民党本部,宣读由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签署的大总统令,以叛乱的罪名勒令国民党就地解散,所有国民党籍议员及其家属立即离境。此消息一出,北京城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各个车站及交通路口都上演着国民党议员及家属仓皇离京的景象。国民党究竟经历了什么?曾经的第一大党为何顷刻间就被解散了?
一、宋教仁遇刺,国民党的声誉遭受损害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发布退位诏书,宣告封建帝制时代结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与北洋军阀领袖袁世凯一起组成了中华民国政府,并由袁世凯接替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此时的中华民国正处于合作建国时期,一时间各种党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作为同盟会创始人及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宋教仁,以同盟会为基础,吸收其他党派成员,于1912年8月25日组建了当时中国人数最众、规模最大的政党国民党,由宋教仁担任理事长,代理孙中山主持党务。在1913年2月进行的国会选举中,国民党获得的议员席位占多数,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将由宋教仁出任中华民国内阁总理。
宋教仁剧照
1913年3月20日傍晚,宋教仁与黄兴、廖仲恺等国民党主要成员抵达上海北站候车,准备前往北京组建内阁。就在候车过程中,几声枪响刺破夜幕,宋教仁中枪应声倒地。一时间众人慌乱逃窜,杀手趁机逃离。于右任等同行的几人,很快将宋教仁送往医院抢救,但回天乏术,宋教仁于22日因医治无效离世。宋教仁的死对于当时的国民党来说,可谓天大的损失,一时间国民党内群龙无首,甚至有人提议就此解散国民党。
内阁总理遇刺身亡的重磅消息,登上了各大新闻报刊。在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下,有关宋教仁遇刺的报道铺天盖地,全国一片哗然。在社会各界的压力之下,上海巡捕不敢懈怠,连夜搜查凶手,并最终于3月23日查明:枪手武士英在上海青帮头子应夔丞的指使下刺杀宋教仁,还发现应夔丞是受了国务总理赵秉钧与内务部秘书洪述祖之命行凶的。
赵秉钧
在案情调查初期,以国民党为主的一些人就主观认为袁世凯是这之后的幕后主使,因为袁世凯与宋教仁在政治体制方面的看法大相径庭,而国民党大选的成功使得袁世凯支持的总统制化为泡影,因此袁世凯指使他人杀害宋教仁的嫌疑很大。他们大肆登报,用极为激烈的文字抨击袁世凯,例如国民党人徐血儿就在《民立报》上登载相关文章,说:“宋先生之死,吾不敢谓为主张总统制及混合内阁者所主使,然必出于反对平民者可断言也。”虽然并没有指名道姓,但意指十分明显。然而,由于国民党人无法拿出直接证据,单靠这些文章和推测,并不能说明袁世凯就是幕后主使,但公众舆论还是出于同情心和正义支持国民党。
《民立报》
随着案情的一步步发展,赵秉钧和洪述祖二人浮出水面,公众舆论出于大局考虑,决定就此罢休。而国民党人并不认可这样的结果,他们的言论逐渐过激,受到公众的反对,这其中就包括此前一直处于中间派的《大公报》,报上指责国民党“以莫须有三个字,故入人罪,非但挑起两方罪恶,更是破坏民国前途”。社会舆论更是开始同情袁世凯,而国民党在宋教仁案发生后不顾一切攻击袁世凯的举动,最终惹怒了众多企图维护社会稳定的中间势力,于是国民党的社会声誉开始下滑,这导致其在此后与袁世凯政权的斗争之中节节败退。
二、“二次革命”的失败,国民党军事力量遭受损害
宋教仁遇刺身亡后,确定内阁制和组建内阁之事也就不了了之,袁世凯得以大权在握,开始着手自己的专制独裁。而阻挠袁世凯专制的首要敌人就是国民党,此时支持国民党的力量虽然日渐消退,但他们手中还掌握着江西、安徽、广东几个省,要想消灭国民党,首要解决的就是消灭或掌握这几个省的军事力量。
袁世凯首先借“善后”辛亥革命为由,擅自派遣亲信周自齐拜访在中国的美、英、德、法国银行团,与他们商讨借款问题。此后,在日本、俄国加入和美国退出下,袁世凯最终以关税、盐税为担保抵押,贷得五国贷款2500万英镑(实际收款900多万)。袁世凯将这些贷款多数投入了军备建设,军事实力大大增加。在向五国银行借款的同时,袁世凯开始调兵南下,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下令罢免反对袁世凯借款的江西都督李烈钧、安徽都督柏文蔚、广东都督胡汉民等人职务,并于1913年7月派北洋第六师进驻江西。
李烈钧
反观国民党这边,虽然在3月26日孙中山就从日本回到了上海,并且自1913年4月至6月在上海召开了三次军事会议,着手以武装讨伐袁世凯宣布独立一事,但却因为国民党内部此时多数支持“法律倒袁”,因而全都不了了之。直到7月份袁世凯的一系列调兵行动,才刺激国民党内部开始有所行动,被罢免的李烈钧在孙中山的指示下返回江西带兵抗袁,发起“二次革命”,打出“武力倒袁”的旗帜宣布独立,此后江苏、湖南、四川等省纷纷响应。
但国民党的动作已经太晚了,得到五国银行借款的北洋军,此时实力大增,加上各独立省之间并不能齐心协力一致抗袁,例如湖南、四川宣布独立时,江西和江苏的讨袁军已经宣告战败,此外民众渴望和平已久,在“二次革命”中纷纷选择站在袁世凯一方,国民党的“二次革命”很快就遭遇失败,对南方七省的控制权全部丧失,所掌握的军事力量也所剩无几,孙中山、黄兴等人不得不再次逃亡日本。
孙中山与部分参加“二次革命”的人
三、总统选举大失所望,恼怒下解散国民党
袁世凯在与国民党争夺权力的过程中接连获得优势,使得袁世凯日渐膨胀,无时无刻不在期盼自己当选正式的大总统。为了尽早选上大总统,袁世凯特意要胁被拘禁在天津的褚辅成等8名议员联名写信给议院,要求尽快进行总统选举。
1913年10月6日,中华民国首次总统大选在众议院举行,袁世凯特意安排了上万名警民围堵在众议院周围,以表现自己深受百姓爱戴。然而第一次大选中袁世凯虽然获得了半数以上选票,但和其他竞争对手一样,都未达到法定人数的3/4,不满足当选大总统的条件,选举宣告无效。
第二次竞选结果仍旧一样,均无人达到3/4的条件。因此第三次大选开始,这次与前两次不同的是,只有袁世凯和黎元洪二人竞选,而袁世凯终于以超黎元洪300多票的优势当选大总统,但除了袁世凯的羽翼外,无人祝贺。而第二天的副总统选举,却与第一天的总统选举截然不同,黎元洪仅靠一次选举就超过法定票数当选,并且受到了全场热烈祝贺。这使得袁世凯十分恼怒,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国民党从中与其作对,因为在众议院中,国民党议员是占多数席位的。这一次让他下定决心要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黎元洪
袁世凯虽然是军阀出身,但并不代表他不懂得计谋,他明白直接解散国民党会遭受民众的辱骂,所以他并没有亲自动手,而是借时任国务总理的熊希龄之手铲除国民党。袁世凯先是通电全国各省军民两长官,借口称国民党捣乱选举及《宪法》草案不适合国情,限他们5天内呈复意见。这些官员多数都是袁世凯的手下,自然都在回电中痛骂国民党,并要求解散国民党。此后又以查获李烈钧与国民党议员数十封往来密电为由,借口国民党参与叛乱,要求熊希龄下令解散国民党。在胁迫熊希龄以及其他内阁成员签字后,袁世凯于11月4日公开发表解散国民党并取消国民党籍议员的命令。作为中华民国最大的党派,国民党最终在与袁世凯的斗争中败下阵来,被扫地出门。北京街头也就出现了国民党员和家属仓皇离京的景象。
熊希龄
国民党的解散虽然使得内部四分五裂,但仍有一些人继续追随革命,他们多数人受孙中山的召集,于1914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并于1919年10月10日改组为新的中国国民党。
文史君说
国民党之所以被解散,归根结底是因为其在宋教仁案中反应过激和“二次革命”中错失机遇,使其在此前所积攒的社会声誉和军事力量化为乌有,以至于在与袁世凯的斗争中节节败退,最后丧失政治地位。民国初年各路政治势力争权夺利,使得国家陷入混乱纷争的局面,因而国家的制度建设迟滞不前,这为袁世凯复辟以及后期北洋军阀混战埋下了隐患,也宣告了民国初年宪政格局的崩毁。
参考文献:
胡再德:《“宋教仁案”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许顺富:《“二次革命”失败原因新论》,《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袁伟时:《民初宪政格局崩毁再审视——以袁世凯和国民党为中心的考察》,《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杨晓娟、杨月君:《试论“宋教仁案”舆论风潮的政治影响》,《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作者:浩然文史·套元)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