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几千年朝代更替,发展时我方唱罢你登场,衰落时候最容易看清人心。对于唯一不变的变化,大部分选择自保屠外。
扶持自己人,铲除异己,这是君王的规律。至于臣子,有人告老还乡了,有人为下一位君主做事,也有人死守一方土地复辟。
清末外敌环伺,内有近忧,政局割据。光绪逃离紫禁城,朝廷还剩9位封疆大大吏,他们手里不仅有兵力,还有财力,这时的他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各自有怎样的下场。
忠于清政府派
自古忠心到底的人总是让人钦佩,然而与之相对的,忠臣良将的结局并不总是令人满意。
尽管清末朝廷一不把官员当回事,二不把百姓当回事,大势已去时,仍然有忠诚的人试图维护他们的统治地位。
最勇猛的要数闽浙总督松寿,光绪末年,辛亥革命爆发,福州革命人士起义。面对起义军,松寿带兵拼死抵抗,经过一夜的大战后,他带领的旗军队溃败,将士被击毙,他吞金自杀。
他被请朝廷追封位太子少保,谥号忠节。他一生辗转在各地当官,最终也带着生前君王给的荣誉死去。
另两位是清朝灭亡时仍想着复辟的人士。一位是清末两江总督张勋,满清灭亡,他为表效忠清王室,禁止所有下属剪辫子。先是下令声讨袁世凯军队,又率军入京协助康有为帮溥仪复辟。
然而一切挣扎只是突然,复辟行动被袁世凯镇压,受到皖系军阀段祺瑞追击,只能逃到外交使馆避难,最终病逝,谥号忠武。
另一位是陕西总督升允。升允是蒙古人,八国联军从北平撤退后,将落难西安的慈禧和光绪护送回了京城。
他处事灵活,为保被革命军围困城内的家眷,一边向革命军捐赠万银,革命军与他议和后,他占得先机暴力镇压起义军,反抗无果逃亡西宁,参与复辟清朝的活动。九一八事变后,死于天津租界。
投诚袁世凯派
清王朝大势已去,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使用高管俸禄的手段留人。面对一个更强的领导人,很多人选择了投降。
河南总督张镇芳本来六品大臣当了八年,袁世凯升直系总督和内务大臣,张镇芳随之飞黄腾达。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委任张镇芳为总督。后加入张勋的复辟军队,复辟失败后弃政从商,当起了银行的董事长。
第二位东三省总督赵尔巽,赵尔巽出生于铁岭的官吏世家。在职期间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成立保安会,阻挠辛亥革命。总督管辖东北三省重地,手握兵权。
他致力于镇压革命军,中华民国成立后,他革职隐居山林,后应袁世凯之邀,在清史馆任馆长,负责编制《清史稿》。完成后在京病逝。
第三位云贵总督李经羲,相比上面几位,他算是中庸人才,开办了讲武堂,却培养出了革命党人,从他武堂出来的人,很多人参与了辛亥革命。
因昆明教案顶撞慈禧自请离职,袁世凯就任民国临时总统后,李经羲任国务总理,任职不到一星期,张勋复辟,他被免职,赴上海终老。
左右摇摆一派
在政局割据的形势中,也有人举棋不定。一方面他们感清政府授官之恩,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一方面他们某种程度上理解百姓为什么叛乱,不忍心痛下杀手。
比如四川总督赵尔丰,他是是赵尔巽的弟弟,官吏世家出身的他在清政府统治期间兢兢业业也,收复西藏国土,被评价为不亚于左宗棠的人物。因立功被派往四川当督军。
当时清政府将四川人民修建的铁路卖给西方列强,遭到四川民众的抵抗,当地爆发保路运动。赵尔丰一开始觉得保路运动情有可原,不愿应朝廷武力镇压的诏令。顶不住头顶上的乌纱帽和清政府的连续施压,诱捕肇事者,枪杀卫兵,造成成都血案。后来再一次抗旨,拒绝继续镇压保路运动。
一时站在群众的角度,一时站在朝廷的角度,最终既被朝廷免去四川总督一职,当地兵变起义时群众也没感念他的“不杀”之恩,被审判处决在明远楼,死的时候还骂骂咧咧的。
再比如湖广总督瑞澄,出生清朝贵族世家,赵尔丰抗旨的时候被派往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武昌起义时带着家眷和军队弃城逃往上海,被清政府革职降罪后逃亡日本,晚期逃回国内,1915年在上海病死。
第三个两广总督张鸣岐。国家太平时,他贿赂亲王买得官职,从此坚定拥护帝制,大肆捕杀革命人士。辛亥革命成功后带着钱财逃到了日本。袁世凯执政后拥护他复辟帝制被封为一等伯爵。
九一八事变后,他公开投靠日本,成为汉奸,日军战败之际,仍旧为日本人祈祷,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民众的声讨中死去,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小结:
一朝的衰败不在一朝一夕,当发现处处是衰败的迹象的时候,说明内里已尽腐烂,覆水难收了。一些人世代当官,家族的命运和朝廷的命运绑定在了一起,朝廷衰家族衰,朝廷亡家族亡,灭亡之前,坚守晚节,灭亡之后,意图复辟,和元老们共命运,死也在所不惜。
一些人扛着东旗惦记西旗,在乱世中为了生存下去,在双方押筹码,一朝衰败一朝就会崛起。对于他们来说,只要有官位,新人旧人没任何区别。这些人有的在英法租界内靠着搜刮来的金钱安身立命,有些被卷入洪流,难免一死。
还有另外一些人,钱堆里混久了就忘了自己是谁,日本人入侵时去做汉奸走狗,最终被万人唾骂,遗臭万年。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发国难财的人暂且不评论,为了活命忘本的人最终也会被世人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