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82岁那年,曾命人写过一本《十全记》,里面详细记录了自己的十大武功。由于乾隆对自己的十全武功颇为得意,所以接下来的几年,乾隆一直以“十全老人”自居。
那么,乾隆所谓的“十全武功”,含金量究竟如何呢?
按时间排序,十全武功依次是:
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叛乱,乾隆派兵镇压。叛军依靠地形,屡屡重创清军。
但乾隆对拿下大小金川的意愿很强烈。为了打赢战争,不计代价,也是屡屡增兵。最后迫使莎罗奔在重压之下主动请降。
大小金川碉楼遗址
不过,由于莎罗奔是主动投降的。清朝并未能彻底打服金川土著,后来的金川土司又造反了。所以乾隆这次的武功,名不副实,纯粹是凑数来的。
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策零死后,准部实力最强的两个大贵族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为争夺政权而内讧。两派混战数月,阿睦尔撒纳战败,归附清朝。
阿睦尔撒纳归附的次年,表示愿意为清军充当带路党。乾隆力排众议,出兵西北,攻陷准噶尔首都的伊犁,俘虏了达瓦齐。
清军攻占伊犁后,将准噶尔汗国分治,封阿睦尔撒纳为双亲王。
但阿睦尔撒纳的野心很大,他归附清朝,只是想借清廷之手,消灭死对头达瓦齐,然后自己当准噶尔的可汗。所以当清军主力撤走后,阿睦尔撒纳立即造反,重创了清军在伊犁的留守部队。
听说阿睦尔撒纳反叛,乾隆派兵镇压,将阿睦尔撒纳驱赶到了沙俄。
大体来看,平定达瓦齐和平定阿睦尔撒纳可以看作是一次武功。但乾隆为了凑齐十全武功,硬是给拆开了。
不过,乾隆的这两次武功的含金量很高。灭了与清朝缠斗了70多年的准噶尔汗国,基本控制新疆,绝对是大功一件。
值得一提的是,消灭了准噶尔汗国后,为了加强对新疆的控制,乾隆制定了送土地,提供车辆,送路费,派人护送,送农具、送籽种、送房子,减免六年税收的奖励政策,鼓励陕甘地区的贫困汉人移民新疆。
按照清朝史料统计,当时约有几十万汉人移居到了新疆屯垦。乾隆的此举,对中央加强对新疆的控制有很大的贡献。
阿睦尔撒纳发动叛乱时,统治新疆回部的小和卓也参加了叛乱。
清军打败阿睦尔撒纳后,兵败逃亡的小和卓不服,又怂恿兄长大和卓叛乱。
听闻大小和卓叛乱,乾隆下令镇压。刚刚参与平定阿睦尔撒纳的清军顺势西征,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
经此一役后,新疆全境正式被纳入清朝版图。
清军镇压准部与大小和卓叛乱期间,缅甸的贡榜王朝屡屡侵犯云南。起初,为了集中全力对付新疆叛军,乾隆选择息事宁人。
等到解决了西北的问题后,乾隆下令反击。
但是,由于云南清军久不经战阵,战斗力已经退化了。而从北方调拨的清军又不适应东南亚的雨林气候。所以清军的前三次反击都以失败收场。
三战皆败后,乾隆加大用兵规模,但清军的第四次反击,战果仍不理想。损失了大量将领和士兵不说,就连乾隆最信任的小舅子傅恒也病死在了前线。
傅恒之死让乾隆很悲痛。心灰意冷下,未等议和开议,乾隆就下令让清军班师回国了。
也就是说,清军四次征讨缅甸,并未在战场上打服对手。乾隆的这个武功,名不副实。
结束与缅甸的战争后,大小金川土司再次起兵叛乱,并不断侵扰进犯邻近土司。乾隆为了彻底搞定川藏,派大军前往征讨。
战争历时多年,清军付出惨重伤亡和7000万两白银的代价(军费开支是平定准噶尔的两倍),终于打服了大小金川。
清军平大小金川图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钱花得多,但结果很值。经此一役,西南土著再不敢与清朝对抗。乾隆趁势废除了当地延续千年的土司制,委派流官管理当地。并迁徙了很多四川汉民到当地屯垦生活。
由于乾隆的改土归流和移民政策,加强了川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所以我们今天才能看到四川藏区的一些藏民讲的是西南官话,而非藏语。
乾隆末年,政治腐败,贪官污吏横行,而这一情况在台湾地区更加严重。
1786年,台湾北部的天地会首领林爽文率众起义,南部天地会首领庄大田也积极响应。起义军打着反清旗号,顺应民心、纪律严明,引得台湾民众纷纷加入,很快发展到十万人,声势浩大,几乎攻占了半个台湾。
闽浙总督八百里加急向乾隆汇报了起义情况,但并未引起乾隆的重视,乾隆觉得这不过就是一次民间小型暴动,没有派重兵前往台湾镇压。直到林爽文的起义大军一路胜仗,打得清军节节败退,乾隆这才意识到林爽文起义的严重性。
后来,乾隆火速调整战略,派出陕甘总督福康安为将军、猛将海兰察为参赞大臣,共同前往台湾平定林爽文起义。这才将起义平定。
乾隆的这次武功,事儿虽然不大,可对于稳定清廷对台湾的统治,意义非凡。
领土问题,是没有小问题的,都得上纲上线。
安南就是现在的越南,清初的时候,黎氏领导的安南王朝就和清朝确定了番贡关系,年年向清朝纳贡。
作为清朝的藩属国,安南的国王更替都会和清朝打个招呼,新王上任,大清也会给一些赏赐恭贺一下,这种关系一直和平地世代延续。
乾隆中期,安南的权臣阮惠势力日益强大。1788年,阮惠带兵攻入国都黎城,国王黎维祁逃到中国边境,向清廷求救。
乾隆认为安南黎氏一直称臣纳贡,是大清最忠实的藩属之一,如果自己不能帮忙伸张正义,大清就丢面了。
于是,乾隆便派兵护送黎维禧回国,并下令打击篡取黎氏政权的阮惠。
此战,清军先胜后败。原本打败了阮惠。但清军在取得初期胜利后,得意忘形,在军中开宴会,遭到阮惠偷袭,结果死伤惨重。
事后,乾隆决定彻底收拾阮惠,便任命福康安为两广总督。
福康安出兵前,对安南做了详细的调研,然后写了一份奏折汇报给乾隆。奏折主要说明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安南是烟瘴之国,如果出兵,要避开瘴气发作的时间;二是安南王黎氏昏庸残暴,很不得民心,而阮惠若掌权,则有意向清朝纳贡,继续做藩属国。
福康安画像
乾隆收到福康安的奏折后,认为不出兵是上策,便抛弃了黎维禧,支持阮惠上位。
正是在乾隆的支持下,阮氏王朝最终代替了黎氏王朝,安南战争以和解告终
安南之役,清军其实没占到便宜。乾隆把征安南也算作是一次武功,明显是自吹自擂。
廓尔喀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当年廓尔喀完成统一后,便第一时间入侵西藏。
由于西藏的藏兵和清军只有几千人,打不过数万尼军。乾隆便调兵遣将,增援西藏。
但在清军进藏前,由于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雅满泰就已经与尼泊尔议和了。以每年送钱的形式,换取尼军退兵。因而这一仗,双方就没打起来。
不久后,尼方派人来要钱。西藏当局拒绝履行承诺,双方开打,尼泊尔再次入侵西藏。
直到此时,乾隆才终于知道真相。为此,震怒的乾隆先是处理了谎报军情的清朝官员,随即又命令福康安率军反击。
福康安领命后,率清军一路追击,翻越喜马拉雅山脉,深入到尼泊尔境内,还曾一度威逼现在的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
尼泊尔国王见打不过清军,只好称臣乞降。
事后,乾隆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控制,制订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定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具有同等地位。同时还制定了“金瓶掣签”制度,规定达赖、班禅的转世灵童要经由中央认定后,才具有合法身份。
乾隆的这两个举措,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治。
需要说明的是,平廓尔喀实际只开战了一次。但为了凑数,乾隆非说是两次,反正这也是乾隆十全武功的最后一战。
总体来看。乾隆的十全武功,虽然有几个是凑数的,名不副实。但一多半,如平定准噶尔和回部,加强中央对新疆的控制;平定大小金川,加强中央对西南的控制;反击廓尔喀,加强对西藏的控制。都还是很有历史意义和历史贡献的。
如果要客观评价,个人觉得,乾隆的十全武功,纵向对比,含金量并不低。乾隆把中国封建皇帝这个职业,玩到了极致。而当时清军的战斗力也近乎达到了所有古典封建王朝军队能达到的极限。
比如反击郭尔喀。福康安率领清军,从甘肃出发,在没有公路、铁路,在没有氧气瓶的情况下,只靠两条腿,就能翻过喜马拉雅山脉,兵临加德满都。此举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清军创造了此前任何一个中原王朝军队都未能做到的历史。
最后简单评价一下乾隆的“十全武功”。
说到“十全武功”,我映入脑海的第一印象竟是白乐天的名句“半江瑟瑟半江红”——尽管以此形容其毁誉参半不甚贴切,但我也不想改了。
乾隆戎装画
这十场战役中,缅甸、安南战役纯粹是乾隆好大喜功所致,得不偿失不说,其结果近乎耻辱;平林和平苗两役(有些资料认为平苗一役不在“十全武功”之内,而将廓尔喀之役一分为二列入其中,个人以为不妥,不用)的规模和影响与其余八战相比不值一提;两讨金川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与清廷所付出的成本相比却是大大的得不偿失;
相比之下廓尔喀之役就很有必要了——在三哥还沉迷于载歌载舞不可自拔的时候,尼泊尔始终是对于西藏地区最大的外部威胁,这一仗彻底打消了廓尔喀对于西藏的野心;而两平准部和平定回疆之乱的收获和意义,无论怎么拔高都不为过,可以说今日之中国仍受其遗泽。
从汉唐通西域以来,天山南北只能算是中国的势力范围,而不能算作疆域,而且这种脆弱的联系也是时断时续。元朝时,天山南北属于察合台汗国所有,鉴于蒙古四大汗国与元朝的实际关系,仍不能将其作为元朝的通知范畴。明朝时,此地仍为蒙古诸部占据,明廷只能望之兴叹。乾隆讨平准部、回部之后建新疆,天山南北才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这无论如何都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不可磨灭的一件大事。
有此一功在手,乾隆哪怕自称“百全”、“千全”老人,也是可以接受的(其实满清入主中原,仅从疆域论,东北、蒙古、新疆、西藏都是其带给中华民族的丰厚嫁妆,即便清末丧权辱国,但中国之所得仍远大于所失之土)。
不过这十场战役之所得,前线将领和士兵居功至伟,而乾隆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也有不少负面的——瞎谋划、滥用人、乱指挥,稍有挫折就“大怒”,随后便是杀鸡一般乱砍脑袋。若不是他胡乱掺和,这几仗肯定不会打得如此费劲。
此外乾隆一朝对内的用兵,还有乾隆三十九年讨平山东王伦叛乱、乾隆四十六年讨平甘肃苏四十三之乱、乾隆四十八年讨平甘肃田五之乱等。可能是国内民变四起太过丢人,所以没将其列入自己的“武功”之内,也算是乾隆罕见的谦虚了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