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清政府的军队节节败退,他们的腐朽统治终于展现在世人面前,西方列强也看清了自己对手的实力。于是各种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清政府面对这些屈辱的合约,一次次退让。
比如当时清廷和英国人签订的香港条约,这份条约将我国香港租借给了英国,一开始合约上规定英国租借香港一百年,而李鸿章却坚持九十九年,这中间只差一年,李鸿章为什么这么做,直到今天我们才明白李鸿章的聪明之处。
李鸿章是道光年间出生的人,他的祖上并不是什么朝廷大员,父母也都是普通人,只不过就是父亲读书多点,因此李鸿章从小受父亲的熏陶,他也爱上了读书。就这样一步步,李鸿章终于中了进士。古代中进士是许多朝廷大员的必经之路,可这并不是说每个进士都会有很好的出路,李鸿章一开始是被封在翰林院。
翰林院相当于当时国家培养人才的最高学府,因为此前这些学子只读书,并没有处理过政务,所以不能委以重任。而翰林院就是一个既可以学习,又可以接近政务的场所,这里走出来的朝廷重臣有很多。李鸿章一开始就在这里学习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到了咸丰年间,民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起义,洪秀全带兵攻占了南京。
此时北京城一片慌乱,尤其是朝堂之上,甚至于有些大臣已经偷偷跑了。咸丰皇帝对这些人十分痛恨,一旦抓住就是重罚,而对于一些留在北京的大臣,咸丰皇帝就会好好赏赐一番。当时清廷的军事实力很弱,没法和天平天国的军队抗衡,于是朝廷鼓励大家各自在民间招募士兵进行抵抗,这些军队就叫团练,当时李鸿章就是组织团练的重要人物。
可是李鸿章此时并未引起朝廷重视,他又没什么背景,他真正开始发迹,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他的老师曾国藩。李鸿章组织团练时是在曾国藩的手下,曾国藩对他十分看重,可是当时年轻的李鸿章有点傲气,经常肆意妄为。
据说他经常不参加曾国藩主持的军事会议,有一次曾国藩训斥了他一顿才让李鸿章改变不少。而此后曾国藩向朝廷举荐李鸿章,他这才开始了自己的飞黄腾达。
经过恩师曾国藩的举荐,李鸿章率领自己的淮军,也就是安徽的团练士兵去攻打太平军,李鸿章很聪明,他不仅让自己的士兵参战,而且还和英国士兵有关系。所以当时他靠着团练和英国水军打赢了太平天国士兵,夺回了南京。
这一战让他声名大噪,李鸿章回到北京后被封为侯。纵观整个清朝历史,一个汉人最高被封个爵啥的,能被封侯,足以说明李鸿章当时功劳之大。
接着曾国藩继续在皇帝面前说自己这个学生如何如何有才,怎么怎么厉害,所以李鸿章的地位越来越高,此时他已经能够和自己的恩师曾国藩平起平坐。接着李鸿章开始了自己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那就是洋务运动,首先创办江南制造局,按理说这个工作是曾国藩带头,可是实际上展开工作的就是李鸿章,可是当时的清廷对汉臣跟不信任。
虽然李鸿章忙前忙后,但是他身边始终跟着一个慈禧派来的所谓帮手,所以这个活做的好了,那就是满人的功劳,一旦出事或者赔钱了,那李鸿章就得自己但着。所以清政府对于汉臣虽然会器重,但始终都保持着戒心,不仅仅是李鸿章,当时的名臣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都是被如此对待的。
洋务运动是先进的,可是当时清政府已经烂透了,任凭大家如何努力,它还是处在风雨飘摇中,尤其是甲午战争失败后,清廷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而签订这个条约的正是李鸿章,可是他也不愿意签订这些东西,因为他知道自己签了字就会成为丧权辱国的代表人物,可是他没有办法,所以李鸿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个无奈的人。除了马关条约,李鸿章还签订了香港条约,这其中就有些值得我们深思的事了。
香港条约的内容大致上就是把我国领土香港租借给英国,本来的时间限制是一百年,可是李鸿章看到后却坚持反对。他表示要减少一年时间,只给他们租借九十九年,许多人都觉得很疑惑,后来两国就此事展开了激烈讨论,在僵持了一段时间之后,英国人终于同意了李鸿章的说法。香港条约上只把香港租借给英国九十九年,李鸿章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
其实原因也不难理解,因为在当时的国际法中,一个地区给其他国家租借时,期限如果超过一百年,那么这个地区就会归租借的国家所有。所以李鸿章是害怕香港会一直被英国租借,所以他是给后代一个希望。
一旦国际社会承认超过了一百年,那么收回香港将会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因此李鸿章此举是让香港始终以中国领土存在,当时清廷腐朽,香港被英国人霸占。结果后来我们国家富强了起来,终于收回了自己国家的香港。
李鸿章在近代史上是个代表着屈辱的人,可实际上他也并非想卖国求荣,只不过很多事都受到时局的困扰,李鸿章代表的是清政府,他一心想获得朝廷的重用,可是清廷却把李鸿章当做棋子,一些屈辱的事从来没有满人出面,而是让汉臣抛头露面,有好事的时候又只是满人独享。
所以我们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要辩证地看,近代我国遭受了太多苦难,如今我们正走在新时代的路上,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