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从昭圣慈寿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开始,到隆裕皇太后叶赫那拉静芬为止,在清朝近300年的历史上,一共有11位女性被尊立为皇太后,其在位时间长短不一,其中有一位最“长命”的太后很容易被人忽略。此人,便是仁宪皇太后(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阿拉坦琪琪格(以下简称博尔济吉特氏)。
博尔济吉特氏出身蒙古族,是科尔沁贝勒绰尔济之女,孝庄文皇后的侄孙女。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年仅14岁的博尔济吉特氏入宫,仅过了一个月时间,便被顺治帝册立为皇后。与博尔济吉特氏同时入宫的,还有她的妹妹,而后者则被册封为妃。
孝惠章皇后画像
其实,顺治帝并不喜欢这对姐妹,他之所以立博尔济吉特氏为后,完全是遵照母后(即孝庄文皇后)的意思,而太后之所以把两个侄孙女“塞”给儿子,无非是出于增加母族荣耀和势力的举动。母子间在观念上存在很大的落差,而这也为博尔济吉特氏姐妹的悲剧埋下伏笔。
三年后,顺治帝一生的挚爱董鄂氏入宫,先是被册立为贤妃,没多久便被越级晋升为皇贵妃。在六宫之中,皇贵妃的地位仅次于皇后,除非皇帝极度宠幸某位妃子,否则很少设置。而依据史实来看,董鄂氏确实备受顺治帝宠爱,几乎达到专擅宫闱的程度(“上眷之特厚,宠冠后宫。”见《清史稿·卷二十四》)。
孝献皇后董鄂氏画像
后宫妃嫔数量众多,但皇帝却只有一个,所以有人情场得意,那么必然会有大量的失意者,博尔济吉特氏便属于后者。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博尔济吉特氏虽然占据着皇后的位子,但却得不到皇帝的恩宠垂怜,后者甚至看她一眼都觉得心烦。在这种情况下,博尔济吉特氏空耗最美好的年华,既然得不到宠爱,自然不会生下儿女,情况不是一般的凄苦。
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顺治帝因为看着皇后碍眼,竟然在母亲病重之际(不久后康复),无端指责博尔济吉特氏侍奉不周、礼节疏阙,并跟王公大臣们商议将其废黜。幸好太后及时出手阻止,此事才得以作罢。但经此一事,博尔济吉特氏大病一场,精神比之前更加萎靡。
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年仅22岁的董鄂氏香消玉殒,令顺治帝哀痛欲绝,1年后便也追随爱妃而去,终年24岁。皇帝驾崩固然是国哀,但对于受尽屈辱和精神折磨的博尔济吉特氏姐妹来讲,则未尝不是一种解脱。自此之后,她们的境遇将迎来大改善。
顺治帝画像
顺治帝驾崩后,年仅8岁的康熙帝登基,按照祖制,在册封生母佟佳氏为慈和皇太后的同时,还尊奉嫡母博尔济吉特氏是仁宪皇太后,祖母为昭圣太皇太后。慈和太后虽然是皇帝的生母,但由于之前的位分要远低于博尔济吉特氏,而且仅做了一年太后便去世,所以在后宫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远不及仁宪太后。
慈和太后去世后,仁宪太后主动承担起抚养康熙帝的职责,康熙帝在嫡母身上找到失去的母爱,自然对她很是亲近。仁宪太后在恩养康熙帝的同时,还对姑祖母兼婆母昭圣太皇太后孝顺备至,经常到她的寝宫中嘘寒问暖,由此也深得后者的喜爱。正因为有仁宪太后的努力,祖孙三代间关系亲密、其乐融融,堪称皇室家庭关系的典范。
孝庄文皇后画像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时年74岁的太皇太后病逝,仁宪太后悲恸欲绝,康熙帝也是哀伤难以自持。自此以后,康熙帝更视太后为精神的寄托,与她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每逢太后寿诞,皇帝都会奉书称祝,并献上四方进贡的果品、土产等。不仅如此,康熙帝若在朝时,必然会经常到太后的寝宫问安,若出巡时也会经常带着太后同行,或者屡屡致信慰问,其对太后的孝顺优待,由此可见一斑。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妹妹淑惠太妃去世,仁宪太后心中甚是悲伤,由此身体开始越来越差,等到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时候,已经病重到卧床不起的程度。当年十二月,太后病危的消息传来,此时因为废黜太子胤礽一事而心力交瘁、头眩足肿不能行走的康熙帝,依然强拖着病体到太后的病榻前亲奉汤药,并见到了她最后一面。当月,仁宪太后薨逝,终年77岁。
康熙帝画像
作为婚姻的失败者,博尔济吉特氏一生无子无宠,甚至一度要被顺治帝废黜,最终却因为恩养康熙帝得到福报,做了57年的太后(从顺治十八年正月康熙帝登基算起),不仅是清朝历史上在位最久的太后,而且还备受优待、高寿而终,也算是很有福气的女人了。
史料来源:《清史稿》、《清世祖实录》、《清圣祖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