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就有鬼神之说。在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界种种无法解释的现象都会冠之以鬼神的名号,对于人类从何而来、去往何处这类哲学问题也都以鬼神之说来解释。虽说现代科学已经针对这类问题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但是过去的一些传说也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宝贵的文学遗产。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就是其中之一,这也是我们在提到古代鬼故事的时候最先想到的一本著作。其中描写的诸多精怪、狐妖等形象栩栩如生,玄幻的故事也十分引人入胜,尤其是与其相关的一些插画更是让人不敢直视,例如清朝名画“女鬼图”。
这幅画本名叫做《窥窗见鬼图》,是清朝的一位画家在看过《聊斋志异》之后有感而发所作的。如题所示,这幅画的主题内容就指的是隔着窗子看到鬼的故事。
在这幅画中,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位全身呈现绿色,披头散发而且面容可怖的一个鬼趴在床边,他的手中还执着一支笔在作画。这个鬼不仅面容可怕,还拖着一根长长的尾巴,从头到脚都让人感到恐惧。
不过,他所作的画却是一位面容姣好且面带微笑的女人,这个女人看起来柔弱又美丽,与这个面部狰狞的鬼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不过我们在仔细一看的话,会发现鬼所画的并不是一位女子,而是一张画皮。也就是说他笔下所作的是一幅美丽的皮囊罢了,这样一位恶鬼画出的却是一副美丽温柔的女人皮相。
要说这样的一幅画,本身就已经让人觉得反差和可怕了。不过正如前面提到的,这幅画是清朝的一位画家读完《聊斋志异》中一则故事后有感而发所作的。因此这幅画只有结合了故事的内容来看,这样才能够发现其中更深层次的内容。
这幅画背后的故事出自蒲松龄的《画皮》。这个故事的开头和其他鬼故事有一些雷同之处,就是讲一个书生历经了十年寒窗苦读,在上京赶考的路上所发生的故事。
书生在赶路途中,路过了一处树林。这片树林百草丰茂,参天的树木遮挡了大部分的日光,尤其是到了晚上看起来更是阴森。书生忙着赶路,一开始并没有感到什么异样。不过他埋头赶路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位美丽的女子。
这个女子一个人在森林里呆坐,这样的情景让人看起来会觉得诡异。但是由于她的面容实在动人,很容易就让人忽略了这点。书生一时之间也没做他想,只以为是遇到了一个流落在外,需要帮助的弱女子。
于是书生就上前询问:“请问姑娘,这么晚了一个人坐在这里所谓何故?”随后这个女子就开口表示自己无家可归,只得流浪在外。任谁看到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顶着一张国色天香的脸可怜兮兮的样子都会心动,于是书生见状就带着这位女子找到了一个住处。
就在第二天,书生在街上又遇到了一位道士。这位道士一见书生就说他印堂发黑,一定是被鬼缠身了。书生怎么都不相信道士所说,于是道士便与他约定当晚与自己到住处一探究竟。
待到晚上,为了不打草惊蛇,道士便与书生来到了住处的窗户外边往屋内窥探。我们知道,古时候的窗户都是用纸糊上的,用手一戳就能够戳破。于是书生将窗户戳破了一个角,只露出了一双眼睛往屋里看。
没想到这一看,就看到了《窥窗见鬼图》中所画的情景。即一个面容狰狞的鬼在画一张美丽的女子皮囊。书生在定睛一看,发现他所画的女子正是自己那天在树林中带回家的女子。
也就是说,书生那天遇到的和这两天相处的所谓美丽女子都是这位恶鬼穿上皮囊假扮的。这也是这则故事叫做《画皮》的原因。
再说书生发现事情的真相之后吓得面如土色,双腿抖若筛糠,连忙转头求助道士。他希望道士帮助自己摆脱女鬼,以免自己再被缠上。故事的最后便是道士使出法力,杀了恶鬼,而书生也回到了正常生活的轨迹。
这样看来,故事的结尾还是比较完美的,在故事的最后,蒲松龄也表明了自己创作这则故事的初衷。他表示“明明妖也,而以为美”,意思是妖精披上了一副美丽的皮囊之后就迷住了书生的眼,让人误以为是美女。
由此他引申到“明明忠也,而以为妄。”所指的是当眼睛被迷住了之后,一些忠言更加逆耳,从而被误以为是妄言。意思是我们常常被表象所迷惑,然后就导致了我们对旁人的逆耳忠言视而不见,最终导致了悲惨的结果。
《画皮》这则故事由此也引发了后人的争相讨论和二次创作,例如清代画家的《窥窗见鬼图》就是根据这则故事和蒲松龄做这则故事的本意所创作的,看的人在恐怖之余又感悟到了人生哲理。
常言道:“知人知面不知心”,这句话所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在我们对一个人不甚了解的时候最好不要掏心掏肺地与人交好,这样也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自己受到伤害,否则一味的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很可能会酿成大祸。
虽说古代没有像现代这样先进的影像技术能够将一些故事拍成引人入胜的影视作品,但是一些画家会巧妙的用画笔将故事和蕴含的人生哲理画出来。这类栩栩如生的作品不得不让人感到佩服,甚至让人不敢仔细看。
正如蒲松龄所作的《聊斋志异》中所说的不能随意轻信旁人,这幅画中的故事所折射的哲理也是如此。而这幅画的可怕之处,想必也不在于恶鬼的凶恶形象,而是在于我们对这副面具之后所隐藏的东西感到未知的恐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