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护照的重要性自然不必多说,若没有护照,出国便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在我国历史上,与他国之间的交流从未中断,纵使在清朝的“闭关锁国”时期,其实还有商人为谋生不得不来回我国与他国之间,那清朝的护照是什么样的呢?
中国护照
护照在现代,是一种个人证件,是国人出国的必需条件,也是在国外证明自己身份的重要依据。
如果我们关注新闻,就可以发现在前些年阿富汗战乱的时候,在阿富汗的很多中国人就是依靠他们的护照向中国救援军证明了自己的身份,成功登上了回国的飞机,由此可见护照的重要性。
护照主要分为四类,分别是外交护照、公务护照、普通护照、特区护照。
我们上面所讲述的这种护照类型就是普通护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地或者旅居国外的中国公民持有的,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公民持有的是特区护照,外交护照和公务护照顾名思义就是外交人员实行公务才可以持有的护照,四类护照的有效期限都是10年。
值得自豪的是,因为近年来中国的政治、经济等方面飞速发展,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也日益提高,截止到2018年,已经有6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护照持有者进行免签和落地签制度,这就意味着如果中国公民有急事需要即时前往这些国家和地区,可以免除申请护照这一程序立刻登机处理事情,免除了不少麻烦。
清朝护照
我们上述也提及过,护照并不是中国近现代的产物,早在宋代的时候对护照就有相关的历史记载。
《资治通鉴·宋纪》中就曾经有过记载,宋朝的官员要求金军“除已缴奏外,须移文牒照会”,“文牒”便是护照。
到清朝时期,康熙帝同俄国的沙皇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代表着大清国和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交流拉开了帷幕。
若想实现相互交流,两国之间必须互通有无,为了保证大清官员不受俄国欺辱,同时也为了让负责外交的人员能够顺利出入国门,康熙帝特地为他们制作了专门的文件,这就是清朝的护照。
清朝护照是一种信函式的文件,只有负责外交的官员才能持有,普通百姓没有资格申请护照,这就相当于我们如今的外交护照。
根据《尼布楚条约》规定,持有此种文件的人,可以在贸易之路上自由往来,甚至还可以凭借此文件向清朝政府申请庇护和特权。
后来清政府日渐自负,甚至一度“闭关锁国”,几乎斩断了所有同外国交流的机会,这也让清朝的发展一度停滞不前,以至于到后来被外国入侵者侵入国门,肆意毁坏我们的珍宝,欺辱我们的百姓,后来更是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为了逃避战乱寻求安稳,不少国人出国谋生,从这个时候开始清政府开始实行私人制护照,只要是出国的人口,不管是因国事外出的官员还是出国谋生的富商百姓,都可以持有清朝护照。
除此之外,清政府还规定外国人员进入大清必须持有清廷盖章的护照,可清政府积弱已久,外国人并不将这项政令放在心上,自然也不会按部就班的施行。
清朝末期,照相机作为舶来品只有高官贵族才能接触到,价值高昂,将照相机作为公物使用显然不太可能,所以护照上并没有持有者的相片。
若是在护照上绘有持有者的画像,又未免太过于费时费力,这时就会由工作人员对持有者的外貌进行描述,并记录持有者的身份及工作职责等内容,因此那个时候的护照上是有很多文字的。
硬气无比的护照声明
为了维护本国公民,也为了让本国公民在其他国家时依旧享有自己国家的相关权益,各国护照上都会印有相关的声明,我国现在的护照上印有的声明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请各国军政机关对持照人予以通行的便利和必要的协助”,相对于如今的声明,清朝时期的护照声明就显得硬气许多。
清朝末期虽然朝廷已经积弱已久,对于自己的百姓清廷还是十分维护的,从清朝的护照声明上就可见一斑:持护照过境时,请立即检查放行,按照约定给予保护,不要为难阻滞。短短的一段话,表明了清朝执政者的态度:我国百姓不容他人欺辱。这句话让现在的网友纷纷称赞:不愧是大国风范。
民为国之本,百姓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若是无法获得民心,纵使执政者再过强大,也无法治理好一个国家。
清政府很明显也了解这一点,所以他们尽可能在每个方面都庇护自己的百姓,保证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当然,护照声明的不同也与国情有关,清朝时期,清政府闭关锁国,认为自己一直处于“康乾盛世”的时期,对待外国人自然硬气许多,即使自己国力不足,长时间的自傲也让清政府无法放下身段。
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政策,力求与他国和谐共处,在这样的外交方针的领导之下,中国公民护照上的声明同清朝时期相比,自然要“弱势”许多。
但这种“弱势”并不意味着国家对我们遭受的不公置之不理,我们的国家已经拥有足够的能力维护自己的公民不受外人欺辱。
护照的更迭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我们国家的发展,从最初只能用文字对持有者的外貌进行描述,到现在可以用高清的照片来代替;从最初中国护照不被他国认可,到现在拥有76个免签许可,我们的国家已经日益强大,强大到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轻视我们,强大到我们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大声宣布:我们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