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民国的文坛伉俪,很多人都能信手捏来,就算不知道具体的细节,也能说出几对极有名气的来,比如鲁迅和张兆和,胡适和江冬秀,还有钱钟书和杨绛,沈从文和张兆和。如今,我们早已只能从他们的文字中去追寻其深邃思想和生活轨迹,支离破碎之中,倒还能嗅到那个时代的陈年味道。
鲁迅和许广平
鲁迅和许广平
许广平是广东番禺人,生于1898年,比鲁迅小十七岁。1923年秋天,鲁迅应好友许寿裳之邀,到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更名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而许广平当时就在这里读书。在鲁迅的课上,许广平总是坐在第一排,且学习积极,活泼好问,充满了朝气。久之,在鲁迅的心中,对这双明亮的眼睛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与许广平相识之前,鲁迅曾由家庭包办同山阴朱安女士结婚,但由于出国和动荡的生活,鲁迅实际上过着独身生活,从未享受到真正的爱情。
鲁迅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可能有幸福的。但是在他自己来说,他准备牺牲自己。
然而与许广平的交往,让鲁迅的生活出现了变化,无爱的婚姻,受到了冲击,原本打算牺牲自己的念头也开始动摇了。从1925年3月到7月之间,鲁迅与许广平通信四十余封,他们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渐渐升腾为爱情的火焰。但是,他们信中没有花呀月呀的辞藻,没有悱恻和缠绵的柔情,而是对社会人生问题严肃的探讨。
后来,鲁迅与许广平的交往遭到了不少非议,然而封建礼教和巨大不幸并没有摧毁许广平和鲁迅追求真正爱情的理想。1927年10月3日,鲁迅和许广平同到上海,开始了共同的生活。那一年,鲁迅46岁,许广平28岁。
结婚以后,鲁迅和许广平的感情是超于一般夫妻之上的。在同鲁迅共同生活的日子里,在艰苦的岁月里,许广平是鲁迅的战友与出色的助手。她无微不至地照顾鲁迅的生活,精心料理他的起居、饮食,尽力使他不受到无谓的干扰。1929年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结出了果实,他们的儿子海婴诞生了。
由于许广平的大力协助,鲁迅后十年写作了大量文章,为后世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鲁迅曾题诗一首赠予许广平:
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
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
1946年10月,也就是鲁迅逝世后十年,许广平写了一篇《十周年祭》,回首当年道:
呜呼先生,十载恩情,毕生知遇,提携体贴,抚盲督注。有如慈母,或肖严父,师长丈夫,融而为一。呜呼先生,谁谓荼苦,或甘如饴,唯我寸心,先生庶知。
这一诗一文,包含着两人多少辛酸血泪,多少相爱相知,多少生死情谊!
周海婴
鲁迅和许广平子女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的儿子名为周海婴。
周海婴,1929年生于上海,著有《鲁迅与我七十年》等书。1952年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无线电专业。毕业后参加工作,曾任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全国政协委员。他是中国资深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和工作者,使用过的呼号有C1CYC、C1CY和BA1CY等。2011年4月7日凌晨5时36分在北京医院逝世,遗体告别仪式于同年4月11日11时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胡适和江冬秀
胡适和江冬秀
用世俗的眼光看待,胡适和江冬秀实在不般配。一个是留洋海外的海龟教授;一个是目不识丁的小脚村姑。二人的婚姻被传为民国的一桩奇事。
江冬秀是安徽旌德县江村人,江家是旌德县的名门望族。江冬秀的外祖父曾位至翰林,其舅母是胡适的姑婆。胡适与江冬秀的婚姻未征得胡适的同意,就由两家老太太所定。订婚后,胡适到上海读书,留学美国,一去十多年,直到1917年胡适回家结婚。胡适留学期间,家乡谣言四起。有的说,胡适在美国有了女朋友,有的说他已经和一个外国洋姑娘结婚了,甚至还有人说他已经生了孩子。可是,江冬秀的思想不但没有因此而波动,而且这时还做了放大缠足的尝试。她的放足的行动,后来还得到了胡适的赞赏和鼓励。
胡适的婚姻是不折不扣的旧式婚姻。婚后,江冬秀在家照顾胡适母亲,胡适自个儿回北京。直到1918年,江冬秀才离开乡村,到胡适身边。江冬秀虽然是一个身受封建旧礼教毒害较深的小脚女人,但颇有魄力,有才干,遇事能决断,具有男子汉气概。梁宗岱的离婚案就是由她出头,为其妻打抱不平,最终使梁宗岱败诉。
江冬秀是一个十分大气的女儿,胡适当时的收入高,却每每弄到入不敷出,都是因为她对胡适的亲朋好友大方周到,经常用钱照顾他们,这一点颇为欣赏。她不是才女,自然读不懂胡适的那些书,但她懂得它们的价值。抗战期间,她一路逃难,寄人篱下,自顾不暇,还是带上了胡适的那七十箱书。后来胡适感激地给她写信,说,“北平出来的教书先生,都没有带书。只有我的七十箱书全出来了。这都是你一个人的大功劳。”
胡适和江冬秀的甜蜜生活持续了好几年,在北京的三年间,二人连续生了三个孩子,一年一个。可以说胡适与江冬秀的婚姻和这个世界上大多数婚姻一样,充满了鸡毛蒜皮和吵吵闹闹,也因为“小三”的问题险些离婚,但毕竟风风雨雨就这样过了一辈子。唐德刚在《胡适杂忆》里这样戏称他们的婚姻:“胡适大名垂宇宙,小脚太太亦随之。”
胡适与长子儿媳及孙子
胡适和江冬秀子女
胡适与江冬秀结婚后,生有二男一女:长子祖望,次女素斐,小三思杜。
胡适的长子胡祖望,1919年出生,距胡适母丧仅四个月,取名“祖望”有光宗耀祖的意思,2005年3月12日在美国逝世,享年86岁。
胡祖望早年就读于西南联大,后入美国康奈尔大学主修机械工程。毕业后服务于美国斯都德贝克汽车厂,后担任中国航空公司的工程师、台湾驻美国机构“经济参事”等职。1980年退休。夫人曾淑昭,一子胡复,胡氏祖孙三代都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胡祖望一生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幸福,2005年3月12日病逝于美国,享年八十六岁。
胡祖望有一个儿子,取叫胡复,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留下跛足后遗症。胡适很喜欢这个唯一的孙子,儿媳曾淑昭到台北南港看望他时,胡适发现小孙子只会讲母语的广州话,但不会讲国语(普通话),也不会讲家乡的徽州话,希望她给孩子能教会国语。胡复现任美国劳工部争议司司长,一直过独身生活。
胡适的次女胡素斐生于1920年,于1925年不幸夭折。
胡适的小儿子胡思杜,生于1921年12月。胡思杜生性好玩,喜交朋友,因不好读书,在美国八年转了两所大学也未毕业,1948年回国后被安排在北大图书馆工作;北平和平解放后胡思杜被派到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政治研究院去学习;后来,胡思杜被分配到唐山铁道学院马列部教文史,1957年“反右”期间,他自杀身亡。
钱钟书和杨绛
钱钟书和杨绛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杨绛与钱钟书是天造地设的绝配。胡河清曾赞叹:“钱钟书、杨绛伉俪,可说是当代文学中的一双名剑。钱锺书如英气流动之雄剑,常常出匣自鸣,语惊天下;杨绛则如青光含藏之雌剑,大智若愚,不显刀刃。”
钱钟书和杨绛的故事要从1928年说起。1928年高中毕业的杨绛本想报考清华大学,却因南方没有名额,只得入读东吴大学。1932年春天,东吴大学因学潮停课。杨绛毅然入京借读,后来几经波折终于如愿考入清华大学并与钱钟书相识。第一次见面,两人一见如故,侃侃而谈。钱钟书急切地澄清:“我没有订婚。”“我也没有男朋友。”杨绛也趁机说明。两人的世纪佳缘由此展开。
钱钟书曾在诗歌里追忆他见到杨绛的第一眼:“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两人恋爱时,除了约会,就是通信。钱钟书文采斐然,写的信当然是撩人心弦的情书,杨绛的那颗芳心被迅速融化。
1935年7月13日,钱锺书与杨绛在苏州庙堂巷杨府举行了结婚仪式。1935年,杨绛陪夫君去英国牛津就读。初到牛津,杨绛很不习惯异国的生活,又乡愁迭起。若是有杨绛在身边,两人读读写写,嘻嘻闹闹,婚姻生活充满了悠悠情趣,羡煞旁人。
1942年底,杨绛创作了话剧《称心如意》。在金都大戏院上演后,一鸣惊人,迅速走红。杨绛的蹿红,使大才子钱钟书坐不住了。两年后,《围城》成功问世。《围城》是在沦陷上海的时期写的,艰难岁月里,夫妻两人相濡以沫,相敬如宾,这是多么难得的人间真情啊!
钱瑗
钱钟书和杨绛子女
钱钟书和杨绛只有一个孩子,就是他们的女儿钱瑗。
钱瑗,1937年5月生于英国牛津,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并留校任教。1966年从事英语教学,1978年公派至英国兰开斯托大学进修英语及语言学,1980年回国。1986年晋升教授。1993年被聘为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生导师。1997年3月4日,钱瑗因患脊椎癌去世。
沈从文和张兆和
沈从文和张兆和
1928年,沈从文来到中国公学任教,不过26岁。他一见钟情,爱上了学生张兆和。在中国公学,张兆和不一定是“校花”,但至少是个“回头率”极高的美丽女孩。张兆和的美丽和高雅气质大概让沈从文一见钟情,使这个潦倒的书生开始了漫长的求爱历程。沈从文讷于言辞,于是就展开了情书攻势,一天一封,雷打不动,张兆和只是沉默,不予回应。
后来,沈从文便软硬兼施起来。他向张兆和的同室好友王华莲打听张兆和的意思,并扬言若是得到使他失败的消息,他可能会自杀。沈从文这番寻死觅活的爱情,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大家纷纷议论着,这让家世清白的张兆和有些吃不消了。她情急之下,拿着沈从文的全部情书去找校长理论,那个校长就是胡适。兆和把信拿给胡适看,说:老师老对我这样子。胡校长答:他非常顽固地爱你。兆和马上回他一句:我很顽固地不爱他。
1933年暑假,张兆和毕业后回到苏州,沈从文追随而来。他到张家做客很受欢迎。当时张兆和的父亲和继母住在上海,沈从文没有见到,他回青岛后写信托二姐张允和询问张父对婚事的态度:“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张父很开明,主张儿女婚事由他们自理,张允和得到父亲的答复后,跑到邮局给沈从文打电报,“山东青岛大学沈从文允。”张兆和怕沈从文看不懂电报,又悄悄去了趟邮局,重拍了一封:“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1933年9月9日,沈从文在北平中央公园与张兆和结婚。这位“乡下人”终于喝上了爱情的甜酒。
新婚不久,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乡凤凰探望。他在船舱里给远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次政治运动打击着沈从文,使他陷入了迷狂状态,他不断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张兆和无言地面对此情此景,眼泪禁不住滚滚而下。后来,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药物治疗下,沈从文渐渐恢复了健康,他和妻子坚强地度过了艰辛清贫的岁月。
沈龙朱
沈从文和张兆和子女
沈从文和张兆和育有两个儿子沈龙朱、沈虎雏。
沈从文大儿子沈龙朱大四的时被打成了右派,就在学校工厂劳作了大半辈子,结婚也很晚。后来作了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厂副厂长高级工程师,然后退休后开始养花。大儿子的女儿名为沈帆。
沈从文二儿子沈虎雏中专毕业后先是在四川的工厂做工程师,70年代末调到北京轻工业学院机械系任教,(现北京工商大学),1988年退休后就全力编辑《沈从文全集》。二儿子的女儿是沈红,在沈从文全集书信卷中,沈从文提到很多。北大毕业后,沈红在做扶贫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