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废除宰相,内阁宰辅成“秘书”,杨廷和怎么就敢杠上嘉靖?
都说中国古代推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还是存在区别,权力集中在中央并不代表权力就集中在皇帝手中,这是有很大区别,只是我们经常将二者混为一谈。
中国古代皇权确实至高无上,但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般没有任何的制约,从客观上讲还是有的,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对子——皇权和相权。
皇权和相权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先秦之前,皇权和相权更像一种对等的、可选择的关系,君主对士大夫也是礼遇有加;秦汉到唐宋,皇权和相权平衡共生,尤其是在北宋,赵匡胤誓约不杀言官,士大夫在政治活动中参与度高,甚至认为天下是君主的亦是士大夫的;明清时期,皇权和相权的对等关系彻底瓦解,士大夫在君主面前丧失了全部的底气,君臣之间三跪九叩礼仪也是这一时期成为一种常见礼仪。
明朝朱元璋登基后废除了宰相,内阁首辅虽然成为明朝文官之首,但皇权已经完全吞并了相权,权力高度集中。按理说,嘉靖年间的内阁宰辅杨廷和应该不敢和嘉靖叫板,怎么他就和嘉靖干上了呢?
实际上,正如前面所分析的,明朝时期的内阁大臣也就是皇帝身边的秘书,朱元璋这个人精力极其旺盛,朝廷内外,事无巨细,他都一一过问,朱元璋时期的内阁宰辅看似位高权重,其实根本没啥权力。不过,事情总有例外,特别是天子缺位的时候,内阁宰辅不就有权力了吗?
杨廷和之所以敢和嘉靖叫板就是因为他赶上趟了。当时明武宗朱厚照病重,皇太后张氏没有任何政治头脑,杨廷和就哄骗张氏,借机短暂代行皇权,明武宗的遗诏、皇天后的懿旨等都是由他拟定和颁发的。他还借机铲除了明武宗信任的恩幸和边将集团,最终得以在朝中实现一党独大。
杨廷和利用特殊时期壮大自己的文官集团,而他背后又有张氏的支持,在大礼议中他自然敢和嘉靖叫板。只是他低估了嘉靖的政治头脑。嘉靖很清楚皇权转移的必然性,杨廷和忽悠不了他。他不仅坚决不改认明孝宗为皇考、张太后为母后,还借机把杨廷和等人给端了。
有人说,如果杨廷和联合文官集团和嘉靖杠到底又如何呢?其实,杨廷和的文官集团只是看似团结罢了。杨廷和行事偏私,文官集团内部有不少反对势力,他敏锐地意识到在这场争执中必将失败的命运,于是最终选择罢官回乡,保全自己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