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咸丰病逝于热河行宫烟波致爽殿西暖阁。临死前,他已无力执笔,于是采取自己口述由大臣代笔的方式颁下了两条朱谕,第一条立懿贵妃所生的载淳为帝;第二条命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尽心辅佐,赞襄一切政务”。当然,咸丰也不可能对肃顺等人完全放心,他担心老婆孩子成了孤儿寡母后受欺侮,把自己的两枚私章“御赏”和“同道堂”分别赐给了皇后钮祜禄氏和儿子载淳,规定凡是皇帝的谕旨,起首处加盖“御赏”,结尾处加盖“同道堂”,有了这两印,谕旨才算是真正有效。
“同道堂”在6岁的载淳手里就等于在他生母慈禧手里,慈禧又拉拢慈安皇太后钮祜禄氏,说肃顺等人过去如何“虐待”后妃,蔑视新帝,长此以往将大权旁落。钮祜禄氏本来就没主见,在慈禧的煽动之下,决定向八个顾命大臣夺权。
两宫皇太后率先出招,召集顾命大臣,探讨诏书的颁发、奏疏的处理流程。肃顺等人认为,谕旨由辅政大臣拟好,两位皇太后不能改动,只需要盖章就可以了,大臣上的奏折也用不着让皇太后们看。这就等于所有权力全部集中在辅政大臣手里,两宫皇太后只是个负责盖章的工具。慈安、慈禧对此坚决反对,和肃顺争吵了4天。最后,或许是出于对当时二十五六岁的两个小寡妇的轻视,或许是因为对皇太后所代表皇权的恐惧,八大臣竟然让步了,而且妥协之大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奏折先进呈皇太后;谕旨拟好后皇太后同意才盖章;文武大臣的任命由八大臣提名,皇太后拍板。
这件事给两宫皇太后过问政治奠定了合法性基础,但是妇道人家毕竟不好抛头露面,他们急需一个外援。
咸丰驾崩的消息传到北京,奕极为愤怒——辅政大臣里竟然没有自己的名字,亲弟弟还不如远房亲戚可靠。为了对外展示自己对皇兄的依恋,也为了探探热河的情况,他坚决要求赴行宫奔丧哭奠。于情于理,肃顺尽管百般不愿意,但也没办法阻拦。
奕到达热河行宫后,带着满身尘土扑倒在咸丰梓宫前,“伏地大恸,声彻殿陛”。两宫皇太后听说奕来到热河,立即传旨接见。肃顺等人警觉起来,出面反对,杜翰在大庭广众之下阐明他的理由:“叔嫂当避嫌,且先帝宾天,皇太后居丧,尤不宜召见亲王。”肃顺鼓掌称赞,此论甚妙。
奕问端华,要么您陪我一起进去见皇太后?端华一时被搞得很尴尬,不去不放心,去了吧又没有个冠冕堂皇的由头,没办法只好放行:“老六,汝与两宫叔嫂耳,何必我辈陪哉!”
奕和两宫皇太后见面,谈了大概两个小时,由于涉及高度机密,具体详情外人很难得知,但从一些史料的片段记载之中,可以看出这次密谈大概有三个议题:一是两宫皇太后向奕哭诉肃顺等人的跋扈;二是双方商定回到北京发动宫廷政变;三是奕向慈安、慈禧保证回銮北京后,外国势力不会干涉。
从这次密谋来看,政变的准备工作奕已经做好,两宫皇太后只是他必须要借助的棋子。几天之后,已经打点好一切,没必要再待在热河的奕启程回京。由于担心肃顺的刺杀,一路上奕快马加鞭,在沿途的城市都不敢轻易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