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军队中,人们都会对八旗和绿营印象十分深刻。所谓绿营是清廷在入关后借鉴明廷的镇戍制度,并对原明的部队进行收编整改为自己所用而建立的武装力量。因为其使用的旗色是绿旗,故命名之为绿营,所谓“国初定八旗之色,以蓝代黑。黄白红蓝,各位于所胜之方,惟不备东方甲乙之色。及定鼎后,汉兵分皆用绿旗,是为绿营”。总体来看,绿营和八旗都属于清廷的经制之师,都是维护清朝统治的重要武力支柱。
从地域上看,绿营大概分为两大类,分别是京师巡捕营和驻守各直省的绿营。
京师巡捕营
此兵设于顺治元年(1644年),原是只有南、北两营兵马。后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增置中营。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由于“稽查巡缉更觉耳目难周,所有从前额设官兵不敷派拨”,遂又增加左、右二营,遂成南、北、中、左、右巡捕五营编制,至此成为中叶以后巡捕营的定制。兵员常年保持在10000人左右,构成有马兵4000人、战兵3000人、守兵3000人。
根据《钦定八旗通志》,其职官构成有副将1人,参将4人、游击5人、都司5人、守备18人、千总46人、把总92人、外委千总46人、外委把总92人。当然,不同文献、时代军官数量有所不同,但数字变动并不大。而整个巡捕五营受步军统领的统一指挥,但据嘉庆朝《大清会典》记载,又设左、右两翼总兵以分步兵统领之权力,这应该是有鉴于乾隆时期和珅以首辅兼步军统领的流弊而引起的。
各直省绿营兵
从编制上看,全国绿营兵共有12个层级官爵,根据嘉庆朝《大清会典》,统辖全国绿营兵的有总督11人、巡抚15人、提督19人、总兵56人、副将108人、参将152人、游击311人、都司423人、守备715人、千总1515人、把总3133人、外委4256人。其中总督、巡抚、提督、总兵麾下都有其专门负责的直属部队,分别是督标、抚标、提标、镇标。当然,也有些特殊单位,比如四川成都将军管辖绿营兵,这部分被将军直属的绿营兵被称为军标、而河道总督的直属绿营兵被称为河标、漕运总督的直属绿营为漕标。而这些定名为“标”的直属部队随着层级不同分为2到5个“营”(和下面所说的营不同,这是标一级所属的营队),一般来说以左、右、前、后、中来命名。
而在“标”以下,则设“协”,统属于副将,任务是协助防守本镇之要害。“协”以下设“营”,任务是分守本镇城池要害(特别要注意一下,这个“营”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营级编制,人数并无定数,从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归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统属。“营”以下设“汛”,任务是守卫道路、边境,归千总、把总、外委统属。
绿营兵按军区划分分为直隶、山东、山西、河南、两江、闽浙、湖广、陕甘、四川、两广、云贵,其下又分为66镇。这是军区以下的最大单位,至于各军区设镇多少又无定数,由所在地区的战略地位所决定,如陕甘者设3镇、四川者又设4镇、闽浙有13镇之多。当然军区既然镇数不一,兵数肯定也不一样,此自不待言。
以总数言之,绿营兵大概有60万左右,兹录各朝兵数如下,数据来源于《石渠余纪》: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会典》记有588140人、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会典》记有637323人、乾隆五十年(1785年)《文献通考》记有599184人、嘉庆十七年(1812年)《会典》记有661671人、道光元年(1821年)《中枢政考》记有623489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兵部册档记有585412人。
综上所述,就是清朝各省绿营兵的大致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