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于1900年2月。这年是光绪二十六年,一个很不平凡的年头:义和团反帝起义、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往西安。
正如她在自传中所写,她诞生在一个不平凡的年月。动荡的国家、纷乱的社会,仿佛预示了她一生多舛而传奇的命运!
正文
这年的上海尤外寒冷,满眼可见的是拾荒的老人和小孩。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一直是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状态。
也正是这一年,上海郊外贫民窟的一户人家添了一位女儿。本该是欢天喜地的日子,但是从夫妻二人的脸上怎么都看不出一丝的喜悦。
因为他们知道,多了一个孩子也便多了一份口粮,原本就积弱贫寒的家庭又在这冬日里蒙了一层冰霜。
所幸的是,这位常年在外靠着一辆破旧的黄包车谋生的男人,并没有深受封建礼教荼毒。孩子6岁之时,便将其送入一所私塾就读。还给她起了一个简单的名字——阿媛。
儿时的阿媛并没有感受到太多这个世界带给她的温暖。在她的记忆里,除了满世界的战乱以外,更多的便是贫穷与疾病的萦绕。在她年幼的岁月里,她亲眼目睹了阿弟和阿妹因长期的病痛而相继去世。她怜悯过,她在黑夜里痛苦过,但是无尽的黑暗让她看不到任何缥缈的希望。
1911年,700公里外的武汉爆发了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身在上海的阿媛一家也听到了这样的讯息。
这天晚上,父亲兴高采烈的为阿媛讲述着民国的到来会如何将他们从水火中解救出来。父亲幽默的言辞,也让整个家庭的气氛活泼了不少。而这么多年过去,阿媛几乎没有见过父亲像今天这般的开心。
“这样的生活真的会在不久的将来降临到自己的家庭吗?”,想着想着,阿媛偷偷的笑了。
一年后,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侵袭了阿媛父亲原本就不堪的身子。因为急于看病,母亲变卖了屋里所有的家当,还从外面借了贷款,最终才勉强把父亲的疾病赶走。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父亲失去了劳作的能力,家庭的收入眼看着一步步没有了着落。
一天母亲去街上置办父亲用的药品,路途中一位大妈拦住了她,跟她说道:“听说你家女儿长相不错,为何不把她送去学习京剧呢。学完以后再让她去往堂子(青楼)工作,那里的薪水可是相当不错的”。
晚上回来后,母亲便把白天的所闻讲给了阿媛听。母亲还没说完,泪水早已打湿了阿媛的脸颊,但她依然点头答应了母亲。因为她知道,只有自己坚强下去,这个家才有活下去的希望。
至此,阿媛开始了自己在堂子里的生活。
阿媛所在的堂子名叫长三堂子,是当时上海知名的场所。很多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经常会在此地出没。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阿媛凭借自己秀丽的面容和出色的表演,赢得了很多人的青睐,短短几天便成了这里的名媛。
“那些有钱人,大吃大喝,还要听唱、玩乐…不管别人的死活。而我们这些姑娘,当着这些人的面,装出笑容,苦水往肚子里咽,谁能知道啊?”,晚年的她在自己的自传中这样写道。
可幸的是,这样的生活阿媛只尝了三年,可这三年中的所受苦难也只有她自己最晓得其中的滋味。
1915年,阿媛结婚了。与她步入婚姻殿堂的男子是时任四川省副都督的夏之时。(正是由于他的缘故,才使得阿媛能够从长三堂子逃出。)
一位是27岁的翩翩少男,一位是15岁的妙龄女子,二人的结合可谓是羡煞旁人。
结婚后没多久,由于国内动荡的局面,夏之时被迫与阿媛前往日本。而在日本的这段时光,也成为了二人最幸福的一段时光。
期间,阿媛还前往东京女子师范大学就读。这里的教授还给她起了一个极富内涵的名字——董竹君,取竹子刚韧有力,如谦谦君子之意,从此这个名字也伴随了她的一生。
1919年,夏之时的父亲得了重病,二人不得已赶回四川看望。与之同时而来的是夏之时工作的变故。因为此时的四川正在进行内斗,不幸的是夏之时站错了队伍,成为了这次派系斗争的牺牲品,当即便被处以革职。
革职后的夏之时不复从前的荣光,从一个斗志昂扬的青年堕落成了靠吸食鸦片度日的瘾君子。原本身上的革命气息也从此消失,逐渐变成了像守旧派一样的乡绅。
而此时深受新思想洗礼的董竹君有着一副焕新的面孔。久而久之二人的矛盾日渐加深,不得已在1929年结束了长达14年的婚姻。
离婚后的董竹君一下子失去了所有的经济来源,而且家里的四个孩子还亟需她的滋养。出于无奈的她只能变卖自己的首饰,然后找了几位曾经的老朋友才筹得4000元。
当晚的她不知疲倦的躺在自己的床上,想起了自己早年贫苦的生活,想起了那个为了能够生存不惜做任何苦活累活的阿媛,想着想着她便睡着了。
第二天醒来,一个念头闪过了她的脑海——为什么不尝试着办一个工厂呢,这样既可以解决自己的生活,也能为别的劳苦大众谋得一个工作。
于是,在紧锣密鼓的一年后一家纱管厂在上海闸北拔地而起,董竹君人生中第一家公司创办成功。
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销路的不畅。原本自信满满的董竹君在尝试了各种办法后依然不见销量增长,这也让她第一次质疑自己这条路是否是正确的?
不过奇人终究是奇人,这样的困难依然没能阻挡董竹君前进的心。几个月后,她听闻菲律宾有着极佳的办场环境,于是她便只身前往该地集资。仅仅半年后,她筹得1万元,在菲律宾成立了自己的新公司。没过多久,该公司便成为了当地的一家大公司,拥有着400余人的规模,销路畅通无阻。
从此,董竹君在上海滩的名声大振。之后的日子里,她先后创办了锦江茶馆、锦江川菜馆,也就是现在的锦江饭店,是为上海第一家接待国宾的大酒店。
在打理公司之余,她还是一位地下党成员。
1949年,她不惜铤而走险,参与了策反杨虎的行动。最终为解救张澜、罗隆基两位党员作出了巨大贡献。
今有英雄起巾帼,娜拉行踪素可钦。
1997年12月6日,一场疾病夺走了她的生命。
她从贫民窟走出来,13岁被迫沦在青楼谋生。
15岁时本以为遇到了终生爱人,却事与愿违。
直至她家庭分崩离析,自己陷入窘境,她依然不忘劳苦大众。
公司走向正规,她本可以选择安逸,但她偏偏为了国家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她叫阿媛,她叫董竹君。
她从世纪开端走来,又在世纪末端离去。
董竹君先生,愿天堂一切安好!
本文为“历史知事局”原创,未经许可不得用于商业转载
欢迎关注“历史知事局”,每天为您带来有趣、有知、有料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