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清朝,我们大家估计都耳熟能详,除了康乾盛世的辉煌之外,我们还能看到一个曾经辉煌的王朝走向衰败的过程。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交叉点,对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化道路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
晚清年间国力衰微,社会动荡,人民的日子非常不好过,但是即使这样,贵族们还是极尽奢靡,而且官员之中腐败之风盛行。
正如现代学者所说,清朝的官员腐败已经成为一种风气,连皇帝也只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很少对贪官实施具体的惩罚。
最终这种不良风气的盛行,让清政府内部统治结构岌岌可危,无法团结一气抵御外敌,最终走向了灭亡。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清朝覆灭的最大一个原因,就是由于整个官僚阶层的腐败。
我国具有繁荣丰富的历史文化,各朝各代的政治制度也都各有其时代特征与优势。到了清朝,朝廷官员的俸禄发放已经和现代非常的类似,不同等级的官职拥有不同数量的俸禄。
由于几千年封建制度的不断影响,血缘关系在我们政治制度中的不良影响,一直没能得到减少。
我国创立了科举制来拓宽人才的上升渠道,防止宗族集团对官场的蚕食,并且历代统治者们也会极力减少官员们之间的拉帮结派,比如禁止丞相与将军的子女联姻,但是一些间接的亲属关系,仍然影响着古代的官场。
比如同一年参加科举考试的同期生,进入官场之后还是会互相照应,彼此之间形成了新的团体,衍生了新的派系,所以统治者们还是没能从根本解决这种亲族关系所带来的相互包庇。
没有哪个官员能在这样复杂的官场中孑然一身,除非你自己想要被整个官员系统孤立。派系斗争之间复杂多变,哪怕自身并不想参与,但最终也会被卷入洪流之中,所以为了站稳脚跟,官场中的人脉关系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晚清时期,清朝的各位官员、甚至贵族成员为了笼络人脉,打通关系,都会进行各种的人情交易,用钱物等来维持自己的在官场中的人脉关系。
而这些官员们的俸禄往往不能满足他们在这方面的开销需求,所以他们就把目光放在了贪污受贿上,上级官员向下级官员施压,再或者向上级卖惨,用各种名义换取国库拨款,最终导致国库的亏空。
曾国藩是我们都十分熟悉的人物,早年之间他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第三名的成绩,受到道光皇帝的赏识,至此开启了自己的仕途之路。
此时的清朝,俸禄的发放已经衍生出了不同的标准,除了发放钱财之外,粮食也包含在俸禄之内。此时的曾国藩还只是一位不入流的官员,每个月的月收入放到今天来看,与地方上的一些公务员差别也不是很大。
但是一旦进入官场,那么就必然会面对纷至沓来的社交支出,所以即使成为官员,领取了国家的俸禄之后,曾国藩的生活反而变得更加的拮据,他目前的收入,完全无法满足他与别人人情上的往来要求。
即使曾国藩后来成为了一品大官,每年的俸禄达到百两白银,而且还有国家的各类补贴,但是在刨除基本的生活成本和人情开支之后,也所剩无几了。
曾国藩本人都曾说到,自己曾经欠下国家和银庄几百两白银,这让他觉得难以承受,所以他也没能克制本心,做出了贪污的举动。
曾经的曾国藩,也拥有满腔热血,曾经直言不讳地写出建议书来指责皇帝的缺点,那个时候的他,估计对官场还是抱有一定幻想的。
但是通过后来的事情,我们可以发现,在官场的浸淫下,曾国藩的心态逐渐也发生了改变,他没有办法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独善其身,所以他选择了同流合污。
从曾国藩的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朝廷所给的俸禄完全不能满足官员的需求,所以官员们就将手伸到了罪恶的领域,各级官员沆瀣一气,清朝的制度就在这样的不良风气下被逐渐侵蚀。
其实对于这样昏暗的官场,皇帝内心也非常了解,但是帝王之心与我们常人所想还是有很大差异的,他们只想极力的维持自己统治局面的稳定,对于这样约定俗成的风气,他们也并不想破坏。
不过有些皇帝还是做出了相应的努力,来尽力减少贪污的发生,比如雍正帝,他就曾拨出钱款,专门让官员们用于社交,希望以此来减少贪污的发生。
在雍正“养廉银”的制度下,曾国藩每年拿到的补贴可以高达近两万两银子,但是即使是这样,官场中的社交支出依然在官员的总支出中占有着极大的占比。
而且这样一来,“养廉银”的制度逐渐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反而让官员们更加投入到这样的官场社交中去。
即使这样,也没能挽救腐败的官场,官员们还是继续着这样入不敷出的恶性循环,最终间接导致了清朝的覆灭。
从曾国藩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晚期清朝政治上的腐朽,难道这些官员的收入真的不能满足他们日常的需要吗?当然不是。正是因为晚清奢靡之风和腐败之风的盛行,让无谓的交际占据了官员们的日常,他们若想衣食无忧,只能随波逐流。
在这样的环境压迫下,一些人不得不被迫走上贪污的道路。清廷对于老百姓的剥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极限,整个国家上下都仿佛一具被吸空了元气的干尸,这样的一个衰败王朝,怎么还能抵御那时新兴的强大敌国呢?
所以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看,我们一定不能重蹈清朝的覆辙,为政府机构供职的人员一定要保持自己的本心,同时我们国家应继续大力提倡反腐倡廉,避免贪污违法的风气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