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雯与袭人作为怡红院的头牌丫环,一个是贾母培养的重点姨娘人选,一个王夫人扶持的“准姨娘”。两人同是从贾母屋里出来,晴雯对贾母依旧忠心耿耿,而袭人已是“弃暗投明”,那么袭人是背叛了贾母吗?
当然不是,袭人身上有个特点,书中也说了,袭人素来有些痴处,她服侍谁,心里便唯有谁。既然跟了宝玉,心中自然装得全是宝玉,一心为宝玉好。但袭人心中认为的“好”与晴雯心中的为宝玉“好”是有实质性区别的。
袭人常常劝宝玉读书,在她的世界观中,走仕途经济,为官做宰便是好。而晴雯为了应对贾政对宝玉的盘考,故意借“有人从墙上掉下来”之事,说宝玉被唬着了逃避读书。不难发现,两人对宝玉的“好”,一个注重名利地位,一个看重人性天然之本。
晴雯和袭人对贾宝玉不同的“好”,也就决定了她们二人是无法和平相处得,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袭人受“痴处”的驱使,为了宝玉好,投靠王夫人也在情理之中,并且为了达成她“好”的目的,不得不与她意见相左的人展开争斗。
上篇链接写了《红楼梦》:宝玉让晴雯撕了几把扇子,袭人便做了这件事,意难平,上回合交战,袭人以失败告终,这篇我们接着聊聊晴袭二人“暗战”的高潮。
话说袭人自从“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碰了一鼻子灰之后,她也没闲着,而是火速想出了应对之法:寻找靠山。“这座山”便是王夫人,因为她和王夫人的理念相同,都希望贾宝玉成为别人眼中羡慕的佼佼者,名誉上获得社会认可。
第34回,贾宝玉被父亲贾政暴揍了一顿,袭人借机向王夫人进言,她动之以情,小之以理,三言两语便说中了王夫人的心事。名为“小见识”,实系大道理。王夫人从此便把她视为怡红院的耳目,打算对怡红院进行清算,并向袭人保证“我自然不辜负你”,自此,二人的利益达成,王夫人成为袭人强有力的后盾。
那么从“撕扇子作千金一笑”之后,晴雯又做了些什么呢?二件事便看出她什么也没做,依旧我行我素。第52回,怡红院小丫环坠儿偷了平儿的虾须镯,这事情让晴雯知道了,她对坠儿一顿打骂之后,就将她撵出去了。期间宋嬷嬷来说情,等袭人回来再说。晴雯不管什么‘花姑娘’‘草姑娘’,还是将人径自处理了。待袭人回来后,麝月将坠儿的事告诉了袭人,她回了句只是太性急了些。这言外之意就是,为什么不等我回来再做处理呢?
晴雯性格直爽,做事麻利,单纯耿直,就事论事,依理论理,这也就决定了她丝毫不给人留面子。她的这种“目中无人”的做事风格,一来袭人面子过不去,二来袭人对于她这种没有“礼数”的做法也不能认可,这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不利因素。
我们常常说,性格决定命运。这虽然有些形而上的说法,但也并不是全无道理可言。一个人的性格有先天的成分,也有后天养成的思维习惯,生活中我们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由性格决定的。性格对于个人而言,原本是起到保护作用的,但很多时候却成了伤害我们的利器。
古人云,“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这是中国最早关于“性格决定命运”的论说,一个人的行为慢慢会变成习惯,习惯养成之后慢慢地就形成了一个人的本性,本性一旦形成稳定状态就决定了人的命运,此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易”。
晴雯长得标致,生性好强,嘴又巧,习惯在语言上占便宜,难免有些自视清高,以自我为中心。曹雪芹对她的判词也很客观,“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原本她身上的优点却成了最后捆绑她的“缚”,最终走身毁灭。
而袭人则不同,她生性温柔和顺,做事总会给人留点面子,撕扇子一事,如果不是袭人退让一步,此事便不会那么容易平息。抛开她的利益不说,这实质上也是她性格上的一种优势。
这第二件事便是“勇晴雯病补金雀裘”了,为何说这件事也是我行我素呢?其中的意蕴很深。
晴雯和宝玉的感情很好,宝玉喜欢她刚直的性格和光明磊落的处事方式,因此喜欢和晴雯交谈、玩耍,两人在一起说笑、玩耍无拘无束,关系自然亦是密切。宝玉在宁府看到了豆腐皮包子,知道晴雯喜欢吃,便找借口让宁府送去怡红院。晴雯手冷,宝玉便给她暖手,焐得是手暖的是心。两人的关系犹如红颜知己,因此礼数在他们眼中被淡化了很多。
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这话用到晴雯身上再合适不过。“勇晴雯病补金雀裘”便是晴雯与宝玉之间的感情最好的证明。晴雯病得已是“头重身轻,满眼金星乱迸”,依然把宝玉的事放在心上,“头晕眼黑,气喘神虚,补不上三五针,伏在枕上歇一会”,在她的心中,就算是为宝玉死了也是值得的,大有诸葛亮的“鞠躬尽瘁”之风。
她这样的行为对袭人造成了巨大的危险,第62回,袭人提起晴雯补裘的事,不是替宝玉感激涕零,而是一番奚落之语。
袭人笑道:“我们都去了使得,你却去不得。”晴雯道:“惟有我是第一个要去,又懒又笨,性子又不好,又没用。”袭人笑道:“倘或那孔雀褂子再烧个窟窿,你去了谁可会补呢。你倒别和我拿三撇四的,我烦你做个什么,把你懒的横针不拈,竖线不动。一般也不是我的私活烦你,横竖都是他的,你就都不肯做。怎么我去了几天,你病得七死八活,一夜连命也不顾给他做了出来,这又是什么缘故?你到底说话,别只佯憨,和我笑,也当不了什么。”
这一番话,可见袭人对补裘一事耿耿于怀,大有“宋太祖灭南唐之意”-: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袭人会加快与王夫人互动。同时这一行为对晴雯的描述达到了顶峰,预示着晴雯的命运即将遭遇下滑,正是“寿夭多因毁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