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做官的方法主要是两种,一种是靠继承,萌荫,其实就是靠出生,祖上积德,有权,也就是像现在的官二代。第二种,那就是自己努力,自己努力除了靠科举之外,那就是靠钱了。而“捐官”,就是平民向国家捐钱以取得官职。史书记载“秦得天下,始令民纳粟,赐以爵”之,此后到西汉时,则形成制度,之后的唐、宋、元、明都有这种风气,到清朝达到顶峰。在清朝,买个官要多少银子?明码标价很良心,你的钱够买几品官?
在古代从秦朝开始,几乎历朝历代都存在卖官的事。如汉武帝为了凑钱,就经常卖官,而且犯了罪的人交点钱就可以放回去。清朝最早的卖官可以追溯到康熙四年。“捐纳”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遇事临时开捐的,即所谓“大捐”,大捐则卖四品以下的官;另一种是长期实行的“常捐”,常捐只捐出身虚衔。对买官的人无任何限制,地主、商贾且不必说,连流氓、盗贼等也无一例外。
清代捐纳官职的例子开端于康熙四年三月,当时因为清代立国未稳,需要大量的钱财和粮食用来修补被战乱破坏的地区同时也为了囤积粮食,以防出现明末崇祯时期的大饥荒。所以在这一年,朝廷下令,凡是民间的俊秀子弟和富民,只要有能力给国家捐大米五百石和白银五百两的,年轻的子弟可以被送入国子监读书,而富民则可以被赐予荣誉性质的九品顶戴。
这个价格是以银子为计量单位的,自然不能单纯地以现在的银价来估量,而是要参考货币的购买力来计算。也就是说,清朝最便宜的官职县丞,价格相当于现在的100万元。而最贵的四品大员,价格在2300多万左右。不得不说,这点银子在当时的富商大贾面前真的不算什么,简直就是白菜价。不过也难怪清朝会灭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