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财经 联合国工发组织专家:中国有四大“定海神针”,不必担心产业转移

联合国工发组织专家:中国有四大“定海神针”,不必担心产业转移

武雅斌   澎湃新闻记者 周頔 摄

11月3日,“2022年APEC工商领导人中国论坛”在京召开。会上,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办公室(中国·北京)主任武雅斌表示,近年来工业发展组织着力推行绿色转型和数字化转型,具体落实到在华任务主要是促进投资和促进技术转移,投资代表着市场认可,数字化转型代表创新,要用这两个工具聚焦产业推动转型升级。

谈及国际环境问题与零碳目标,很多人下意识地认为这是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的手段。对此,武雅斌表示,短期来说,碳减排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必须要付出的成本,也是面向未来的发展路径。从长期来说,这是对产业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锤炼。在这个过程中,发达国家有义务和责任进行技术援助,发展中国家也可以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如何实现零碳目标?武雅斌表示,必须同时依靠市场与行政两种手段。市场是一种奖优罚劣的双向调节,企业需要从被动的“我减碳”转变成主动的“我要减碳”,变成一种企业市场主体自发、理性的选择,这才是一个可以达到减碳目的、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与此同时,政府行政也要积极发挥作用,特别是要鼓励创新,要做好政策协调、标准互认和信息共享,要制定标准,并帮助企业识别风险和挑战。

“零碳制造有哪些挑战?核心技术缺乏、通用标准缺少和政府支持缺位。”武雅斌称,政府要做好这些赋能,才可以让企业和市场主体放心地创新,更好地实现零碳制造目标。

在回答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关于如何看待产业外流风险的提问时,武雅斌表示,向东南亚国家的产业转移并不是近一两年才开始的,在5年前甚至10年前这种现象就已经经常发生了,而外流出去的产业大多是在中国“活不下去”的——由于中国国内的人工成本、环保要求等在提升,这些产业已经无法在中国实现成本收益平衡,不得不搬到成本更低的地方去,这是主动或被动的“腾笼换鸟”,是非常自然和健康的市场调整。

此前一段时间北欧的一些金融机构停止了在华的业务,业内人士分析道,实质上是他们竞争力不足导致的市场退出。近年来,随着中国本土企业不断学习和成长,也给一些外资企业、外资机构带来了竞争压力,这时候是“进”还是“出”就是外资企业机构自己要进行布局选择了。

此外,第三种情况是近年来由于关税壁垒、贸易限制政策等因素影响,全球价值链出现扭曲与断裂,在这个背景下发生了一定的产业转移。

武雅斌表示,在关注到产业转移的同时,也要看到有很多跨国公司加大了对中国的投入和布局,一些跨国企业为了防止技术阻断影响,已经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把关键核心零部件产能转移到中国来。

“对于产业转移,我认为中国不必太担心。”武雅斌称,“中国有最完备的工业门类,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有充足的人才资本储备,有超大规模的市场,这些是中国产业发展的四大‘定海神针’。”

当前,经济全球化面临逆流,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还能依靠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么?

对此,武雅斌表示,中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不会主动退出国际循环。另一方面,单方面“脱钩”并不现实,也不可能真正做到。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也曾遭遇过西方严格的贸易封锁,而电脑辅助设计系统CAD、苹果电脑、西蓝花和芦笋等,都是(在中国遭遇封锁后)通过联合国引进的。”武雅斌称,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完全脱离于全球价值链之外,假如双边方向受到了限制,就会打开多边和诸边领域的另一扇大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今日新鲜事,娱乐,问答,常识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今日新鲜事,娱乐,问答,常识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今日新鲜事,娱乐,问答,常识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