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从曾国荃攻克南京开始。
1864年,也就是同治三年的春天,6月16日,经过湘军---地道小分队的不懈努力,终于有一条地道侥幸穿到南京城下。第二天中午,曾国荃下令点火,埋在地道内的数万斤火药爆炸,声如巨雷,城墙崩塌20余处。等待已久的相军蜂拥而入,太平军阵脚大乱,终于失去抵抗力。
黄昏之时,南京外城的各城门全部陷落,曾国权仰天长叹:多年来的苦战终于快要结束了。虽然此时巷战正在激烈进行中,虽然内城还没有攻破。虽然太平天国贼首们都还没找到,但是曾国荃实在支持不住了,因为他已经三天三夜没睡觉了。
他离开前线,回到大营。现在他只想好好睡上一觉,但是睡觉前还有一件事必须做,那就是给皇帝和皇太后写封奏折,把这天大的喜讯报告一下。
写好这封奏折已经是当天夜里十点,张国轩安排以800里加急送往北京。预计四天之后就能收到,当然奏折的副本,曾国荃已安排送往安庆,给曾国藩过目。然后曾国荃倒头就睡,接下来一整天,军队在城内的作为他就不想管了。两封信送出后,结果是什么呢?
先说位于安庆的曾国藩这边,南京到安庆大约300公里,今天走高速公路也是一个下午的时间,不过当时用400里加急送,大约要两天。6月18日午夜,曾国藩首先收到消息,被人叫醒后,他已经猜到是什么消息。
这12年里,曾国藩三度因战败自杀,只是都没死成,他失去了曾国华,曾国葆两位亲兄弟,也失去了数万名湖南老乡,现在战争终于要结束了,感慨万千。
然后就是1000公里之外的北京了,同治3年6月20日的深夜,奏折才到。
这是两宫太后等待已久的捷报,有人连夜递进宫里去,果然隔天消息出来。两宫太后获得捷报之后,立刻派人祭拜咸丰,告诉这位大清第一昏君。
然后就得论功行赏了。那么怎么想呢?这需要等更详细的奏报,而且得等曾国藩来写。所以需要再等几天,等那份必然送来的完整捷报。
朝廷的心思与南方的曾家兄弟不谋而合。按曾国藩与曾国荃事先的计划,城破之后,先由曾国荃上的简短折子报喜,抢首功。然后,详细情况由曾国藩上报。
曾国藩主要是怕弟弟考虑不周,言辞上有什么差错,犯了忌讳。这是他们兄弟多年的收官之奏折,也将决定他与弟弟的下半辈子功名,必须谨慎从事。
经过几天的思索,破城七天后的六月23日,曾国藩的报告来了,《奏报攻克金陵尽歼全股悍贼并生俘逆酋李秀成洪仁达折》,这道折子不但名称很长,内容更长。这里就不写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按照名称搜寻一下去读读全文。
简单来说是讲这样四件事:
一,太平天国这场大乱规模空前。
二,江宁城内十多万叛军,没有一个投降的,这些人,真是惊人的顽强。
三,这次能平定叛乱,多亏了领导的指挥,领导主要就是先皇,两宫太后和小皇帝。
四,领导到底高明在哪里呢?主要是高明在,领导在宫中的生活很节俭。但是对军费却是给的很慷慨,平时不轻易赏人,但对攻城经常破格提拔。虽然领导自己,很英明伟大,却能尊重前方将士的意见,所以才能打胜仗。
当了20多年官的曾国藩,写这种奏折真是刀切豆腐两面光啊。表面上说叛军规模大,叛军战斗意志顽强。又说领导功劳大,多亏了领导指挥调度。
实际上,谁都知道领导啥功劳也没有啊。战争很艰难,能打赢这场内战主要是曾国藩兄弟功劳大,但是我们自己不方便说,毕竟领导很英明,应该能体察到了。奏报当中的:”不惜破格,以奖有功”,就是委婉的请功请赏的意思。
客观来说,这封奏报既不扬扬自得,也不刻意低调,有关领导那几句,讲的也基本是事实,应该能获得相当好的回应吧。毕竟自己兄弟立下了功勋,相当于唐朝的郭子仪啊,应该也赏个郡王当当吧?
公文的逻辑很清晰,只是强调困难有多大,敌人的勇敢顽强,领导生活简朴,指挥有方,而没有提及自己的功劳。
但是,既然领导这么英明,能不考虑到自己的功劳吗?这是封建社会奏折的经典代表作。
当然,故事的后续更精彩。朝廷申斥了曾家兄弟的奏折,并且进行了一些列的兵力部署,把湘军团团围住。篇幅有限,以后有机会在写给大家。